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4页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2-21页 |
1.3.1 地质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准噶尔盆地东部二叠系地质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3.3 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23页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2章 准噶尔盆地东部大地构造背景 | 第24-48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4-26页 |
2.2 地球物理场及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 第26-35页 |
2.2.1 重力异常特征 | 第26-30页 |
2.2.2 磁异常特征 | 第30-31页 |
2.2.3 深部地质结构 | 第31-35页 |
2.3 区域地层分布特征 | 第35-45页 |
2.4 构造单元 | 第45-46页 |
2.5 构造演化史 | 第46-48页 |
第3章 地层不整合面及构造-地层层序 | 第48-73页 |
3.1 不整合面的识别方法 | 第49-58页 |
3.1.1 不整合面的野外地质露头识别 | 第49-51页 |
3.1.2 不整合面的测井响应识别 | 第51-53页 |
3.1.3 不整合面的地震地层学识别 | 第53-58页 |
3.2 不整合面的时空展布特征 | 第58-66页 |
3.2.1 不整合面的时间特征 | 第58-64页 |
3.2.2 不整合面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64-66页 |
3.3 构造-地层层序特征 | 第66-71页 |
3.3.1 区域性不整合面的确定 | 第66页 |
3.3.2 构造-地层层序特征 | 第66-71页 |
3.4 小结 | 第71-73页 |
第4章 断裂构造特征 | 第73-123页 |
4.1 断裂的分级 | 第73-75页 |
4.1.1 断裂分级的基本原则 | 第73页 |
4.1.2 不同级别断裂的平面展布特征 | 第73-75页 |
4.2 断裂的分期 | 第75-84页 |
4.2.1 断裂活动时间的判断方法 | 第76-79页 |
4.2.2 准噶尔盆地东部断层活动时限 | 第79-84页 |
4.3 主要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 | 第84-122页 |
4.3.1 控盆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 | 第84-103页 |
4.3.2 盆内主要断裂构造几何学特征 | 第103-122页 |
4.4 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5章 二叠系构造单元的重新厘定及其特征 | 第123-140页 |
5.1 二叠系现今地质结构特征 | 第123-130页 |
5.1.1 剖面特征 | 第123-127页 |
5.1.2 平面特征 | 第127-130页 |
5.2 二叠系构造单元的重新厘定 | 第130-138页 |
5.2.1 前人划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0-134页 |
5.2.2 二叠系构造单元的重新厘定 | 第134页 |
5.2.3 二叠系构造单元特征 | 第134-138页 |
5.3 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6章 盆、山构造变形期次的确定 | 第140-149页 |
6.1 盆缘构造带的构造变形期次 | 第140-144页 |
6.1.1 盆山过渡带构造活动时间 | 第140-142页 |
6.1.2 低温热年代学对盆缘构造带活动时间的约束 | 第142-144页 |
6.2 盆内主要断裂的构造变形期次 | 第144-145页 |
6.3 准噶尔盆地东部盆、山构造变形期次 | 第145-148页 |
6.4 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7章 二叠系地质结构的成因机制 | 第149-162页 |
7.1 早二叠世-中二叠世原型盆地的形成 | 第149-154页 |
7.1.1 北西向前陆盆地的形成 | 第149-150页 |
7.1.2 北东向断陷的形成和消亡 | 第150-153页 |
7.1.3 东西向构造带的雏形 | 第153-154页 |
7.2 后期构造运动对二叠纪原型盆地的改造 | 第154-159页 |
7.2.1 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 | 第154-157页 |
7.2.2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 | 第157-159页 |
7.3 二叠系现今地质结构的最终定型 | 第159-161页 |
7.3.1 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盆内构造带的定型 | 第159-160页 |
7.3.2 渐新世、上新世博格达山前构造带的定型 | 第160-161页 |
7.4 小结 | 第161-162页 |
第8章 结论与认识 | 第162-163页 |
致谢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1页 |
附图 | 第171-186页 |
附录 | 第186页 |
发表的学术文章 | 第186页 |
参与的项目 | 第186页 |
个人简介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