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国画专业色彩构成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 研究的来源 | 第9页 |
(二)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 | 第10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一、中国画的色彩演变基本历程及风格概述 | 第11-14页 |
(一) 唐宋前中国画的色彩特点 | 第11-12页 |
(二) 唐宋后中国画的色彩特点 | 第12-14页 |
二、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及在中国画中的表现形式 | 第14-36页 |
(一) 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心理效应 | 第14-18页 |
(二) 色与墨的形式对比 | 第18-26页 |
1. 色与墨的构成对比 | 第19-21页 |
2. 色痕与墨痕的对比 | 第21-22页 |
3. 泼色破色与泼墨破墨对比 | 第22-24页 |
4. 积色与积墨对比 | 第24-26页 |
(三) 中国画中色彩构成的表现 | 第26-36页 |
1. 明度对比 | 第26-28页 |
2. 色相对比 | 第28-32页 |
3. 纯度对比 | 第32-36页 |
三、高师国画专业色彩构成教学的实施方案 | 第36-41页 |
(一) 中国画教学方法的开发 | 第36-38页 |
1. 课程目标的设定 | 第36页 |
2. 教学重点 | 第36-38页 |
3. 教学建议 | 第38页 |
(二)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 第38页 |
(三) 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 第38-39页 |
(四) 中国画色彩教学案例设计 | 第39-41页 |
四、高师国画专业色彩构成教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41-46页 |
(一) 对学生认识中国画色彩的意义 | 第41-43页 |
(二) 对学生欣赏中国画色彩的意义 | 第43-44页 |
(三) 对学生进行中国画绘画实践的意义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