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肿瘤治疗学论文--免疫疗法论文

PD-L1特异性CAR基因的构建及CAR-T细胞的功能活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第13页
    2 CAR-T疗法的概述第13-17页
        2.1 CAR-T简介第13-14页
        2.2 CAR-T疗法的优势第14页
        2.3 CAR-T的结构特征第14-16页
        2.4 CAR基因靶抗原的选择第16-17页
    3 PD-L1分子的相关研究第17-19页
        3.1 PD-L1分子与其受体PD-1 的结构与表达第17-18页
            3.1.1 PD-L1分子的结构和表达第17页
            3.1.2 PD-1 分子的结构与表达第17-18页
        3.2 PD-L1的生物学作用第18页
            3.2.1 PD-L1分子对肿瘤细胞的影响第18页
            3.2.2 PD-1/PD-L1途径对T细胞的影响第18页
        3.3 PD-1/PD-L1信号通路与肿瘤免疫第18-19页
    4 CAR-T疗法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第19-21页
第二章 实验设计方案第21-24页
    1 选题的目的、意义第21页
    2 实验内容第21-23页
    3 实验流程图第23-24页
第三章 PD-L1(73-739)重组质粒的构建以及PD-L1蛋白的原核表达和纯化第24-36页
    1 材料与试剂以及主要仪器第24-27页
        1.1 菌种第24页
        1.2 试剂第24页
        1.3 试剂的配制第24-27页
        1.4 主要仪器第27页
    2 方法第27-32页
        2.1 pETduet-SUMO-His-PD-L1(73-739)重组质粒的构建第27-29页
            2.1.1 双酶切pcDNA3.1-PD-L1(73-739)和pETduet-SUMO-His载体获得酶切片段第27页
            2.1.2 酶切片段的连接第27-28页
            2.1.3 CaCl2法制备E.coli TG1感受态细胞第28页
            2.1.4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28-29页
            2.1.5 重组质粒pETduet-His-SOMO-PD-L1(73-739)双酶切鉴定、测序以及保种第29页
        2.2 His-PD-L1蛋白的原核表达第29-32页
            2.2.1 BL21(DE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9页
            2.2.2 重组质粒pETduet--His-PD-L1(73-739)转化到BL21(DE3)感受态细胞第29页
            2.2.3 His-PD-L1蛋白的小量表达和表达形式的鉴定第29-30页
            2.2.4 His-PD-L1融合蛋白表达的Western Blotting鉴定第30页
            2.2.5 His-PD-L1融合蛋白的割胶纯化第30-31页
            2.2.6 His-PD-L1融合蛋白纯化产物Western Blotting鉴定第31-32页
    3 结果分析第32-34页
        3.1 pETduet和PD-L1(73-739)基因片段的双酶切鉴定第32页
        3.2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第32-33页
        3.3 重组质粒的测序鉴定第33页
        3.4 His-PD-L1/BL21(DE3)的诱导表达第33-34页
        3.5 His-PD-L1融合蛋白纯化产物的鉴定第34页
    4 讨论第34-36页
第四章 PD-L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第36-48页
    1 实验材料、试剂以及主要仪器第36页
        1.1 实验动物以及细胞株第36页
        1.2 试剂与材料第36页
        1.3 试剂的配制第36页
        1.4 主要仪器第36页
    2 方法第36-42页
        2.1 动物免疫第36-38页
            2.1.1 初次免疫免疫原准备第36-37页
            2.1.2 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免疫免疫原的制备第37页
            2.1.3 加强免疫免疫原的制备第37页
            2.1.4 抗原免疫第37-38页
        2.2 细胞融合第38-40页
            2.2.1 小鼠骨髓瘤细胞系SP2/0 的培养第38页
            2.2.2 饲养层细胞的准备第38-39页
            2.2.3 脾细胞的制备第39页
            2.2.4 细胞融合第39-40页
        2.3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培养第40-42页
            2.3.1 杂交瘤细胞的初筛第40页
            2.3.2 有限稀释法筛选单克隆细胞株第40页
            2.3.3 抗体效价的检测第40-41页
            2.3.4 ELISA法筛选单克隆细胞株第41-42页
        2.4 单克隆抗体腹水抗体的制备第42页
        2.5 抗体的纯化与检测第42页
        2.6 抗体效价检测第42页
    3 结果第42-46页
        3.1 小鼠血清效价结果第42-43页
        3.2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结果第43-44页
        3.3 Western Blotting检测腹水中抗体第44页
        3.4 单克隆抗体亚型的鉴定第44-45页
        3.5 腹水抗体的纯化第45页
        3.6 纯化的单克隆抗体的效价结果第45-46页
        3.7 Western Blotting检测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第46页
    4 讨论第46-48页
第五章 PD-L1特异性CAR-T体外活性的检测第48-65页
    1 材料、试剂以及主要的仪器第48页
        1.1 菌种及细胞株第48页
        1.2 试剂第48页
        1.3 主要仪器第48页
    2 方法第48-58页
        2.1 PD-L1特异性CAR基因的构建第48-51页
            2.1.1 杂交瘤细胞株总RNA的提取第48-49页
            2.1.2 合成cDNA第49页
            2.1.3 PCR扩增单抗的可变区序列第49-50页
            2.1.4 设计人源化抗PD-L1可变区序列第50-51页
            2.1.5 PD-L1特异性CAR基因的合成第51页
        2.2 质粒的提取与检测第51页
        2.3 293T细胞的复苏与培养第51-52页
            2.3.1 293T细胞的复苏第51-52页
            2.3.2 293T细胞的传代培养第52页
        2.4 携带PD-L1的慢病毒的获得第52-54页
            2.4.1 慢病毒的包装第52-53页
            2.4.2 慢病毒的浓缩第53页
            2.4.3 病毒滴定的测定第53-54页
        2.5 PD-L1特异性CAR-T细胞的构建第54-55页
            2.5.1 PBMC细胞的分离第54页
            2.5.2 CD8+ T细胞的分离第54-55页
            2.5.3 慢病毒感染T细胞第55页
            2.5.4 CAR-T细胞中CAR含量的检测第55页
        2.6 靶细胞的筛选(T细胞目的蛋白的检测)第55-56页
        2.7 CAR-T细胞的体外活性检测第56-58页
            2.7.1 非放射性细胞毒性杀伤cyto96检测第56-57页
            2.7.2 ELISA法检测IFN-γ的分泌量第57-58页
    3 结果第58-63页
        3.1 PD-L1单克隆抗体可变区基因测序结果第58-59页
        3.2 pCDH-CMV-MCS-EF1-cop GFP-CAR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第59-60页
        3.3 CD8+ T细胞的表型分析第60页
        3.4 293T细胞的转染效率的测定第60-61页
        3.5 病毒滴度的测定第61页
        3.6 病毒感染T细胞CAR的表达率第61-62页
        3.7 靶细胞的筛选第62页
        3.8 非放射性细胞毒性杀伤CytoTox 96 检测第62-63页
        3.9 毒性杀伤上清液中IFN-γ的分泌量第63页
    4 讨论第63-65页
总结第65页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6页
致谢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家蚕环形RNA的鉴定与分析
下一篇:槲皮素对NRTI类药物AZT引起的神经炎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