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相关概念 | 第9-10页 |
(一)德育实效性 | 第9-10页 |
(二)小学课外活动课程 | 第10页 |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0-1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小学课外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的关系 | 第15-22页 |
一、小学课外活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15-17页 |
(一)小学课外活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 第15页 |
(二)小学课外活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 第15-17页 |
二、学校增进德育实效性的必要性 | 第17-19页 |
(一)学生的品德朝着消极方向发展 | 第17-18页 |
(二)学校德育朝着低效方向发展 | 第18页 |
(三)国家对未成年人品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第18-19页 |
三、小学课外活动课程增进德育实效性的可行性 | 第19-22页 |
(一)以生活教育为主的课外活动课程促使德育对象体验实际生活 | 第19页 |
(二)以实践为主的课外活动课程促使德育对象参与道德实践 | 第19-20页 |
(三)以集体参与为主的课外活动课程促使德育对象交流合作 | 第20-22页 |
第三章 课外活动课程增进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 | 第22-42页 |
一、调查对象课外活动课程实施概况 | 第22-24页 |
(一)H小学简介 | 第22页 |
(二)H小学开展增强德育实效性的课外活动课程理念阐述 | 第22-23页 |
(三)H小学开展增强德育实效性的课外活动课程概述 | 第23-24页 |
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24-25页 |
(一)调查方案设计 | 第24-25页 |
(二)调查的实施 | 第25页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5-42页 |
(一)课外活动课程对于德育目标的预设 | 第25-26页 |
(二)课外活动课程增进德育实效性的实施过程 | 第26-33页 |
(三)课外活动课程增进德育实效性的总体效果 | 第33-36页 |
(四)户外拓展活动课程、学军活动课程作为实验课程的实证效果 | 第36-39页 |
(五)H小学开展课外活动课程增进德育实效性研究的反思 | 第39-42页 |
第四章 增进德育实效性的小学课外活动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策略探讨 | 第42-54页 |
一、增进德育实效性的课外活动课程开发策略 | 第42-45页 |
(一)增进德育实效性的课外活动课程开发的目标 | 第42页 |
(二)增进德育实效性的课外活动课程开发的原则 | 第42-43页 |
(三)增进德育实效性的课外活动课程开发的主体 | 第43页 |
(四)增进德育实效性的课外活动课程开发的结构内容 | 第43-44页 |
(五) 增进德育实效性的课外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量规 | 第44-45页 |
二、增进德育实效性的课外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 第45-46页 |
(一)制定学校总体课程规划方案 | 第45页 |
(二)制定课外活动课程总体规划方案 | 第45页 |
(三)整合实施课外活动课程 | 第45-46页 |
(四)灵活安排课时 | 第46页 |
(五)把握课程的生成因素 | 第46页 |
三、增进德育实效性的课外活动课程评价策略 | 第46-48页 |
(一)评价指标科学化 | 第47页 |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 第47页 |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 第47-48页 |
(四)评价时间过程化 | 第48页 |
(五)评价情境真实化 | 第48页 |
四、增进德育实效性的课外活动课程的具体课程案例分析 | 第48-54页 |
(一)“做阳光少年”五年级户外拓展活动课程方案 | 第48-51页 |
(二)“做阳光少年”五年级户外拓展活动课程案例分析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一、结论 | 第54页 |
二、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