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公民权利与义务论文

网络互动型参与式治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10页
导论第14-37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第14-19页
        一、自媒体发展与网络民意影响力第14-15页
        二、参与提升治理水平的可能性第15-17页
        三、网络公众参与影响行政生态第17-19页
    第二节 基本概念第19-22页
        一、公众参与及相关概念范畴第19-21页
        二、治理及相关概念范畴第21-22页
    第三节 国内外学者研究综述第22-27页
        一、国外学者针对该领域的研究第22-24页
        二、国内学者针对该领域的研究第24-26页
        三、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评价第26-27页
    第四节 研究设计第27-37页
        一、研究方法第27-30页
        二、研究思路和框架第30-31页
        三、应用理论第31-35页
        四、研究创新和难点第35-37页
第一章 网络互动型参与式治理的时代背景第37-56页
    第一节 网络公众参与对治理模式产生冲击第37-41页
        一、冲击政府社会管理理念第37-38页
        二、优化行政系统运行过程第38-39页
        三、约束行政组织行政行为第39-41页
    第二节 网络互动型参与式治理的动力分析第41-52页
        一、公民参与热情的日渐高涨第41-46页
        二、政府治理模式的逐步开放第46-49页
        三、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公共领域的拓展第49-52页
    第三节 政府治理创新是解决当前治理困境的根本出路第52-56页
        一、将公民权利引入治理过程是现代行政程序正当的必然要求第53-54页
        二、网络参与和互动提升和拓展了治理范围和层次第54页
        三、网络参与和互动不断强化公民的主体治理意识第54-56页
第二章 网络互动型参与式治理的结构要素第56-71页
    第一节 网络互动型参与式治理的基本要素第56-59页
        一、网络互动型参与式治理的主体第56-57页
        二、网络互动型参与式治理的客体第57-58页
        三、网络互动型参与式治理的内容第58-59页
    第二节 网络互动型参与式治理的组织形式第59-65页
        一、虚拟社群第59-62页
        二、博客及微博客第62-64页
        三、微信为代表的移动通信平台第64-65页
    第三节 网络互动型参与式治理的组织结构特征第65-71页
        一、政治沟通的直接性第65-67页
        二、参与个体的平等性第67-69页
        三、参与行为的自主性第69-71页
第三章 网络互动型参与式治理的实践类型第71-85页
    第一节 网络互动型参与式治理的类型划分第71-78页
        一、信息获取型第71-73页
        二、意愿表达型第73-74页
        三、权力监督型第74-76页
        四、参与决策型第76-78页
    第二节 网络互动型参与式治理的现实考量第78-85页
        一、从公民方面看,参与理性与盲目并存第79-83页
        二、从政府方面看,参与治理主体国进民退第83-85页
第四章 网络互动型参与式治理的运作机理第85-101页
    第一节 传统行政系统的保守与封闭第85-87页
        一、官僚制行政系统第85-87页
        二、工具理性下民意式微第87页
    第二节 行政系统的响应过程分析第87-96页
        一、作为系统的政治生活第87-88页
        二、行政的生命在于及时回应社会现实第88-90页
        三、公众参与过程的四阶段分析第90-94页
        四、行政系统响应的四阶段分析第94-96页
    第三节 网络互动型参与式治理的具体模式和效果第96-101页
        一、网络互动型参与式治理的具体模式第96-97页
        二、网络互动型参与式治理的效果第97-101页
第五章 网络互动型参与式治理的博弈分析第101-119页
    第一节 社会公众与政府互动博弈的要素第101-104页
        一、社会公众与政府博弈过程中涉及的利益分类第101页
        二、社会公众与政府博弈模型的参与主体第101-102页
        三、社会公众与政府博弈模型遵循的规范第102-103页
        四、社会公众与政府博弈主体的策略第103-104页
    第二节 "经济人"假设下的社会公众与政府博弈模型第104-113页
        一、传统的博弈论理论第104-106页
        二、模型构建的前提假设第106-107页
        三、社会公众与政府博弈模型构建第107-108页
        四、案例分析第108-113页
    第三节 贝叶斯均衡下的模型分析第113-119页
        一、网络参与的收益第113-114页
        二、均衡曲线的收敛过程第114-116页
        三、网络参与下更易收敛至最优均衡第116-117页
        四、网络公众与政府博弈模型分析的结论第117-119页
第六章 网络互动型参与式治理的实现路径第119-136页
    第一节 形塑公民意识第119-122页
        一、重视培育公民意识第119-121页
        二、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第121-122页
    第二节 构建法制基础第122-129页
        一、夯实法律基础第123-125页
        二、保障制度供给第125-129页
    第三节 搭建组织载体第129-131页
        一、网络NGO符合治理发展趋势第129-130页
        二、充分发挥网络NGO整合作用第130-131页
    第四节 提升治理能力第131-136页
        一、树立平等协商意识第131-132页
        二、改进互联网管控方法第132-134页
        三、搭建网络共治互动平台第134-136页
结论第136-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DF-1/CXCR4经Notch1通路调节肺癌淋巴管新生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催化的交叉脱氢偶联和双环化反应在构建氮硫杂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