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第三方参与"规则概述 | 第10-15页 |
·早期国际投资仲裁以保密性为原则 | 第10-11页 |
·国际投资仲裁中"第三方参与"规则的产生及扩大 | 第11-15页 |
·国际投资仲裁对"第三方参与"规则的需求 | 第11-13页 |
·"第三方参与"规则的产生及日益扩大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第三方参与"规则的最新发展 | 第15-30页 |
·ICSID体制下2006年仲裁规则中的"第三方参与"规则 | 第15-17页 |
·参加听证会的权利 | 第16页 |
·提交陈述书的权利 | 第16-17页 |
·裁决书有限公开 | 第17页 |
·UNCITRAL及主要国家对"第三方参与"规则的立场及倾向 | 第17-20页 |
·UNCITRAL对"第三方参与"规则的倾向 | 第17-18页 |
·美国及加拿大:支持施加了适当限制的"第三方参与"规则 | 第18-19页 |
·法国及德国:支持建立从属于"意思自治原则"的"第三方参与"规则 | 第19-20页 |
·美国BIT范本(2004)中的"第三方参与"规则 | 第20-22页 |
·提交陈述书的权利 | 第21页 |
·获取当事方答辩状的权利 | 第21-22页 |
·国际仲裁庭关于"第三方参与"规则的实践 | 第22-30页 |
·Methanex Coporation v.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1)案 | 第23-24页 |
·United Parcel Service,Inc.v.Canada(2001)案 | 第24-25页 |
·Glamis Gold Ltd.v.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ica(2005)案 | 第25-26页 |
·AAS v.The Argentina Republic(2005)案 | 第26-27页 |
·Biwater Gauff v.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2007)案 | 第27-28页 |
·国际投资仲裁庭在实践中的倾向性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我国在BIT中接受"第三方参与"规则的可行性分析 | 第30-40页 |
·"第三方参与"给国际投资仲裁带来的潜在益处 | 第30-32页 |
·有助于维护公共利益 | 第30-31页 |
·增强国际投资仲裁裁决的合法性 | 第31-32页 |
·"第三方参与"给国际投资仲裁带来的消极影响 | 第32-34页 |
·增加争端当事人的实际负担 | 第32-33页 |
·失去私密性从而有损当事方的商业机密 | 第33页 |
·给东道国增加政治压力从而带来类似于"围攻"的效果 | 第33-34页 |
·中国在BIT中接受"第三方参与"规则的利弊分析 | 第34-40页 |
·有利于满足中国经济转型期"维护公共利益"之需求 | 第35页 |
·有利于满足中国保护海外投资之需求 | 第35-36页 |
·施加相应限制可基本减少"带来围攻效果"之消极影响 | 第36-37页 |
·施加相应限制可基本减少"增加争端当事人实际负担"之消极影响 | 第37-38页 |
·施加相应限制可基本减少"有损当事方的商业机密"之消极影响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中国式BIT中"第三方参与"规则的构建 | 第40-47页 |
·"第三方参与"规则中主体范围的确定 | 第40-42页 |
·主体之一:非争端缔约方 | 第40-41页 |
·主体之二:个人与实体 | 第41-42页 |
·"第三方参与"规则中相关权利范围的界定 | 第42-44页 |
·提交陈述书的权利 | 第42-43页 |
·获得当事方答辩材料的权利 | 第43页 |
·参加听证会的权利 | 第43页 |
·口头辩论的权利 | 第43-44页 |
·"第三方参与"规则中相关义务的明确 | 第44-47页 |
·不给当事方增加负担的义务 | 第44页 |
·披露自己资料的义务 | 第44-45页 |
·内容的限制 | 第45页 |
·公共利益及法定利益的要求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