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1 农田土壤CO_2、CH_4的产生机理 | 第13-14页 |
1.2.2 影响农田土壤CO_2和CH_4排放的因素 | 第14-16页 |
1.2.3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2.1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2.2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第20-21页 |
2.2.1 气体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第20页 |
2.2.2 土壤样品采集与温度测定 | 第20页 |
2.2.3 土壤样品的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1-23页 |
第三章 CO_2排放通量动态及碳平衡特征 | 第23-31页 |
3.1 CO_2排放通量动态 | 第23-25页 |
3.1.1 小麦季CO_2排放通量动态 | 第23-24页 |
3.1.2 休闲期CO_2排放通量动态 | 第24页 |
3.1.3 全年土壤CO_2排放通量动态 | 第24-25页 |
3.2 不同施肥下CO_2排放累积量变化 | 第25-26页 |
3.3 年度农田系统碳平衡 | 第26-28页 |
3.3.1 小麦生长季农田系统碳平衡估算 | 第26-27页 |
3.3.2 全年农田系统碳平衡估算 | 第27-28页 |
3.4 讨论 | 第28-30页 |
3.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不同施肥条件下旱地农田CH_4排放特征 | 第31-35页 |
4.1 CH_4排放通量动态 | 第31-33页 |
4.1.1 小麦季CH_4排放通量动态 | 第31-32页 |
4.1.2 休闲季CH_4排放通量动态 | 第32页 |
4.1.3 全年CH_4排放通量动态 | 第32-33页 |
4.2 不同施肥下CH_4累积吸收量 | 第33-34页 |
4.3 讨论 | 第34页 |
4.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五章 长期施肥对旱地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35-41页 |
5.1 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变化 | 第35-36页 |
5.2 土壤微生物量碳变化 | 第36页 |
5.3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变化 | 第36-37页 |
5.4 土壤无机氮变化 | 第37-38页 |
5.5 讨论 | 第38-40页 |
5.6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六章 土壤CO_2和CH_4排放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第41-45页 |
6.1 CO_2和CH_4排放与有机质、全氮和PH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 第41页 |
6.2 CO_2和CH_4排放通量与土壤理化指标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6.3 土壤理化指标对CO_2和CH_4排放通量影响的贡献大小分析 | 第42-44页 |
6.4 讨论 | 第44页 |
6.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七章 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塿土PLFA指纹特征 | 第45-55页 |
7.1 引言 | 第45-46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7.2.1 试验地点与试验设计 | 第46-47页 |
7.2.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47页 |
7.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7-48页 |
7.2.4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7.3 结果 | 第48-52页 |
7.3.1 PLFA总量 | 第48-49页 |
7.3.2 PLFA指纹 | 第49-50页 |
7.3.3 PLFA与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 | 第50-52页 |
7.4 讨论 | 第52-54页 |
7.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55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