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来源及其污染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来源 | 第11-12页 |
1.2.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 第12-13页 |
1.3 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以植物的耐受机理 | 第13-14页 |
1.3.1 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 第13页 |
1.3.2 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和解毒机理 | 第13-14页 |
1.4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 | 第14-16页 |
1.4.1 植物修复技术的分类 | 第14-15页 |
1.4.2 植物修复技术的局限性 | 第15-16页 |
1.5 植物修复技术的改进措施 | 第16-20页 |
1.5.1 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的植物修复 | 第16-17页 |
1.5.2 植物诱导螯合修复 | 第17-18页 |
1.5.3 根瘤菌-豆科联合修复 | 第18-20页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6.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2-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供试土壤样品 | 第22页 |
2.1.2 供试植物 | 第22-23页 |
2.1.3 供试螯合剂 | 第23页 |
2.1.4 供试菌株 | 第23页 |
2.2 试验设计及实施 | 第23-28页 |
2.2.1 试验设计 | 第23-25页 |
2.2.2 试验实施 | 第25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2.3 计算及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9-67页 |
3.1 矿区土壤基本理化性值及重金属背景值 | 第29-30页 |
3.2 间作模式修复、螯合诱导修复、微生物修复对植物吸收效率的影响 | 第30-38页 |
3.2.1 三种修复模式下植物地上、地下部重金属含量 | 第30-34页 |
3.2.2 三种修复模式下重金属Pb、Cd、Zn的转移系数、富集系数 | 第34-37页 |
3.2.3 讨论与小结 | 第37-38页 |
3.3 间作模式修复、螯合诱导修复、微生物修复对重金属累积效率的影响 | 第38-45页 |
3.3.1 三种修复模式下黑麦草、苜蓿生物量 | 第38-40页 |
3.3.2 三种修复模式下黑麦草、苜蓿的重金属累积效率 | 第40-42页 |
3.3.3 讨论与小结 | 第42-45页 |
3.4 间作模式修复、螯合诱导修复、微生物修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57页 |
3.4.1 三种修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 | 第45-47页 |
3.4.2 三种修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 | 第47-50页 |
3.4.3 三种修复模式下黑麦草、苜蓿组织中总氮含量 | 第50-51页 |
3.4.4 植物重金属提取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关系 | 第51-54页 |
3.4.5 讨论与小结 | 第54-57页 |
3.5 作模式修复、螯合诱导修复、微生物修复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第57-67页 |
3.5.1 三种修复模式下植物中叶绿素含量 | 第57-58页 |
3.5.2 三种修复模式下植物中膜脂化产物含量 | 第58-61页 |
3.5.3 三种修复模式下植物组织中抗氧化酶系统 | 第61-65页 |
3.5.4 小结与讨论 | 第65-6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4.1 结论 | 第67-68页 |
4.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