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2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11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三、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 第12-18页 |
(一) 史料(档案、地方志、历史资料等)汇编 | 第12-14页 |
(二) 学术专著 | 第14-15页 |
(三) 博硕和期刊论文 | 第15-18页 |
四、选题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8-1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五、选题的重难点问题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前湖北合作社和农村市场总体概况 | 第20-26页 |
一、新中国建立前湖北合作社发展的总体概况 | 第20-21页 |
二、新中国建立前湖北农村市场的概况及其特点 | 第21-26页 |
(一) 湖北农村市场的总体概况 | 第21-22页 |
(二) 湖北农村市场的特点 | 第22-26页 |
第二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供销社与湖北农村市场(1949-1952) | 第26-35页 |
一、供销社的组建和供销业务的初步开展 | 第26-29页 |
(一) 供销社的组建 | 第26-27页 |
(二) 供销业务的初步开展 | 第27-28页 |
(三) 供销社的特点 | 第28-29页 |
二、农村市场的活跃 | 第29-33页 |
(一) 农村私营商业对活跃农村市场的积极作用 | 第29-31页 |
(二) 供销社对活跃农村市场的积极作用 | 第31-32页 |
(三) 开放和鼓励农村市场贸易 | 第32-33页 |
三、评析供销社对农村市场的影响 | 第33-35页 |
(一) 供销社和私商:竞争与合作的伙伴关系 | 第33-34页 |
(二) 供销社在活跃农村市场过程中存在问题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供销社与湖北农村市场(1953-1957) | 第35-46页 |
一、供销社对农村私营商业的全盘接收 | 第35-38页 |
(一) 接收私营商业的原因 | 第35-36页 |
(二) 供销社对农村商业的"包收"和接收 | 第36-38页 |
二、供销社组织的完善和供销业务的调整 | 第38-40页 |
(一) 供销社组织的完善 | 第38-39页 |
(二) 供销社业务的调整 | 第39-40页 |
三、农村市场的"社会主义化" | 第40-46页 |
(一) 供销社主导地位的确立 | 第41-42页 |
(二) 被排挤和打压的私商 | 第42-43页 |
(三) 农村集贸市场的萎缩 | 第43-46页 |
第四章 人民公社化时期供销社的"消失"与湖北农村市场(1958-1960) | 第46-51页 |
一、供销社"消失",实现政社合一 | 第46页 |
二、人民公社下的供销部和合作商店 | 第46-47页 |
三、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商业与农村市场 | 第47-51页 |
(一) 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商业活动混乱 | 第47-48页 |
(二) 农村商品市场的紧张 | 第48-49页 |
(三) 农村集市贸易的关闭与被迫恢复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供销社与湖北农村市场(1961-1965) | 第51-56页 |
一、供销社的恢复和调整 | 第51-52页 |
二、再受排挤和打压的私商 | 第52-53页 |
三、任凭掌控的农村市场 | 第53-56页 |
(一) 农村市场再次收紧 | 第53页 |
(二) 农村市场的"不自由" | 第53-56页 |
结语: 经验教训与启示 | 第56-60页 |
一、经验教训 | 第56-57页 |
二、启示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