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9-14页 |
(一)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价值 | 第9页 |
1、选题的缘起 | 第9页 |
2、选题的研究价值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2-14页 |
1、研究的重点 | 第12页 |
2、研究的难点 | 第12-13页 |
3、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一、"战国策派"的出现及其主张 | 第14-23页 |
(一) "战国策派"的出现 | 第14-16页 |
1、"战国策派"的概念 | 第14页 |
2、"战国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 第14-16页 |
(二) "战国策派"的主张 | 第16-23页 |
1、"文化形态史观" | 第16-17页 |
2、"战国时代重演"论 | 第17-18页 |
3、尚"力" | 第18-19页 |
4、推崇尼采及其意志哲学 | 第19-20页 |
5、"狂飙运动"的借鉴及"五四新文化"反思 | 第20-21页 |
6、"民族文学运动" | 第21-23页 |
二、《群众》周刊对"战国策派"的批判文章及其主要作者群体 | 第23-30页 |
(一) 《群众》周刊对"战国策派"的批判文章 | 第23-27页 |
1、《群众》周刊的创刊 | 第23-24页 |
2、《群众》周刊的宗旨 | 第24页 |
3、《群众》周刊与《新华日报》的关系 | 第24-25页 |
4、《群众》周刊对"战国策派"批判的相关文章 | 第25-27页 |
(二) 《群众》周刊对"战国策派"批判的主要作者群体 | 第27-30页 |
1、中共党员 | 第27-28页 |
2、追随中共的左翼人士 | 第28-30页 |
三、《群众》周刊对"战国策派"批判的原因 | 第30-36页 |
(一) "战国策派"的英雄史观和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对立 | 第30页 |
(二) "战国策派"污蔑了社会主义运动和苏联 | 第30-32页 |
(三) 中国共产党应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现实需要 | 第32-33页 |
(四) "战国策派"是"法西斯主义的" | 第33-35页 |
(五) 《群众》周刊办刊方向向思想理论斗争的转变 | 第35-36页 |
四、《群众》周刊对"战国策派"批判的主要观点 | 第36-52页 |
(一) "法西斯的哲学" | 第36-40页 |
1、推崇尼采超人哲学问题 | 第36-38页 |
2、"礼赞叔本华的主意论" | 第38页 |
3、"皈依生命哲学" | 第38-40页 |
(二) "歌颂暴力"的宇宙观 | 第40-42页 |
(三) "历史循环论" | 第42-44页 |
(四) "法西斯主义"的政治观 | 第44-47页 |
1、正义性问题 | 第44-45页 |
2、民主与集权关系问题 | 第45-47页 |
(五) "法西斯思想的文艺观" | 第47-52页 |
1、"主观观念的文学观" | 第47-48页 |
2、"曲解狂飙运动" | 第48-50页 |
3、"自由乱创造"问题 | 第50-51页 |
4、"民族文学"运动问题 | 第51-52页 |
五、《群众》周刊对"战国策派"批判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 第52-58页 |
(一) 《群众》周刊"战国策派"批判的历史作用 | 第52-54页 |
1、驳斥了"战国策派"不利于抗战的言论 | 第52-53页 |
2、宣传了唯物史观 | 第53-54页 |
(二) 《群众》周刊对"战国策派"批判历史局限 | 第54-58页 |
1、《群众》周刊对"战国策派"的批判带有简单化的倾向 | 第54-56页 |
2、《群众》周刊对"战国策派"批判的部分论证存在问题 | 第56-5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