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项目背景 | 第13-18页 |
1.1.1 工程概况 | 第13页 |
1.1.2 工程结构设计情况 | 第13-16页 |
1.1.3 工程施工环境 | 第16-17页 |
1.1.4 工程特点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同类技术现状 | 第18-20页 |
1.2.1 大跨径变截面梁桥 | 第18-19页 |
1.2.2 大跨径变截面梁桥的特点 | 第19-20页 |
1.2.3 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1.3 项目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3.1 项目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3.2 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4 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 第23-32页 |
2.1 大体积承台温控措施的研究 | 第23-29页 |
2.1.1 背景 | 第23页 |
2.1.2 参数选取 | 第23-24页 |
2.1.3 大体积承台一次性浇筑水化热分析 | 第24-29页 |
2.2 各种大体积承台的其他关键施工技术 | 第29-31页 |
2.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创新点 | 第31-32页 |
第3章 超高空心薄壁墩施工技术 | 第32-38页 |
3.1 液压自爬模系统的施工技术研究 | 第32-34页 |
3.1.1 液压自爬模的工作原理 | 第32页 |
3.1.2 液压自爬模的组成和构造 | 第32-33页 |
3.1.3 液压自爬模的操作要点 | 第33-34页 |
3.1.4 液压自动爬模优点 | 第34页 |
3.2 双肢变截面空心薄壁高墩施工控制技术 | 第34-37页 |
3.2.1 双肢变截面超高墩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 第34页 |
3.2.2 双肢变截面超高墩施工工艺 | 第34-35页 |
3.2.3 双肢变截面超高空心薄壁墩施工关键控制技术 | 第35-37页 |
3.3 双肢变截面超高薄壁空心墩施工技术创新点 | 第37-38页 |
第4章 塔吊基础置换技术 | 第38-44页 |
4.1 塔吊基础置换的必要性 | 第38页 |
4.2 塔吊使用情况 | 第38页 |
4.3 塔吊基础置换的总体方案 | 第38-39页 |
4.4 建模计算 | 第39-43页 |
4.4.1 塔吊置换基础设计 | 第39页 |
4.4.2 塔吊模型建立 | 第39-40页 |
4.4.3 塔吊基础计算参数 | 第40页 |
4.4.4 计算工况 | 第40页 |
4.4.5 计算结果 | 第40-43页 |
4.5 塔吊基础置换试验 | 第43页 |
4.6 总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高空托架及挂篮设计与预压 | 第44-63页 |
5.1 0 | 第44-49页 |
5.1.1 托架设计 | 第44页 |
5.1.2 验算参数选取(后面所涉及验算于此相同) | 第44-45页 |
5.1.3 两肢之间托架验算 | 第45-47页 |
5.1.4 翼缘板和两端头支撑体系验算 | 第47-49页 |
5.1.5 验算结论 | 第49页 |
5.2 0 | 第49-50页 |
5.2.1 托架预压的目的 | 第49页 |
5.2.2 托架预压的方法 | 第49页 |
5.2.3 测点的布置 | 第49-50页 |
5.2.4 沉降值观测 | 第50页 |
5.3 边跨现浇段托架设计与验算 | 第50-53页 |
5.3.1 边跨现浇段托架设计 | 第50-51页 |
5.3.2 荷载计算 | 第51-52页 |
5.3.3 托架验算 | 第52-53页 |
5.4 边跨现浇段托架预压 | 第53-55页 |
5.4.1 预压总体方案 | 第53-54页 |
5.4.2 变形观测点布置 | 第54页 |
5.4.3 变形观测数据记录 | 第54-55页 |
5.4.4 预压结论 | 第55页 |
5.5 挂篮设计、验算、预压 | 第55-62页 |
5.5.1 菱形挂篮设计 | 第55-56页 |
5.5.2 菱形挂篮验算 | 第56-61页 |
5.5.3 菱形挂篮预压 | 第61-62页 |
5.6 高空支撑系统设计与预压方案的研究创新点 | 第62-63页 |
第6章 大跨径连续刚构施工检测及监控 | 第63-69页 |
6.1 结构简介 | 第63页 |
6.2 施工检测及监控的目的和意义 | 第63-64页 |
6.3 施工检测及监控内容及体系 | 第64-68页 |
6.3.1 检测内容 | 第65-67页 |
6.3.2 专项检测内容 | 第67-68页 |
6.4 超高大跨径曲线连续刚构梁线形控制的研究及施工技术创新点 | 第68-69页 |
第7章 160M高扬程C55泵送混凝土泵送性能优化和施工控制 | 第69-78页 |
7.1 现场泵送技术问题 | 第69页 |
7.2 试验研究成果及现场实施对策 | 第69-72页 |
7.2.1 原配合比未使用矿物掺合料 | 第70页 |
7.2.2 碎石技术性能差 | 第70页 |
7.2.3 细集料技术性能差 | 第70页 |
7.2.4 外加剂和水泥不兼容,扩展度、坍落度经时损失大 | 第70-71页 |
7.2.5 混凝土压力泌水值偏大 | 第71页 |
7.2.6 混凝土泵送管道选线不合理 | 第71-72页 |
7.3 现场实施及取得的效果 | 第72-74页 |
7.3.1 取得的成果 | 第72-73页 |
7.3.2 混凝土泵送控制要点 | 第73-74页 |
7.4 高性能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思路的研究 | 第74-77页 |
7.4.1 研究背景 | 第74页 |
7.4.2 主体部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力学性能 | 第74-75页 |
7.4.3 桥用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变形性能 | 第75-77页 |
7.5 高扬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技术创新点 | 第77-78页 |
第8章 应用挂篮体系进行连续梁边跨现浇段施工的研究 | 第78-96页 |
8.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8.1.1 地理位置 | 第78页 |
8.1.2 结构简介 | 第78页 |
8.2 方案比选 | 第78-79页 |
8.3 确定施工方案 | 第79-80页 |
8.4 重点研究 | 第80-92页 |
8.4.1 挂篮吊架结构受力检算 | 第80-83页 |
8.4.2 T构挠曲变形分析 | 第83-92页 |
8.5 控制要点 | 第92-94页 |
8.5.1 配重设置 | 第92-93页 |
8.5.2 挂篮吊架设置 | 第93页 |
8.5.3 混凝土施工 | 第93页 |
8.5.4 梁体预拱度调整 | 第93-94页 |
8.6 主要创新点和研究成果 | 第94页 |
8.7 应用挂篮系统进行边跨现浇段施工创新点 | 第94-96页 |
第9章 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 | 第96-101页 |
9.1 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施工工艺 | 第96-98页 |
9.1.1 研究背景 | 第96页 |
9.1.2 施工流程 | 第96页 |
9.1.3 现场研究 | 第96-98页 |
9.2 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现场施工控制要点 | 第98-100页 |
9.2.1 二次张拉现场施工控制要点 | 第98-99页 |
9.2.2 二次张拉施工要点控制措施 | 第99-100页 |
9.2.3 二次张拉现场施工总体控制效果 | 第100页 |
9.3 竖向预应力低回缩钢绞线二次张拉系统的研究与使用的创新点 | 第100-101页 |
第10章 钢绞线预应力智能张拉技术 | 第101-107页 |
10.1 研究背景 | 第101页 |
10.2 智能张拉设备组成和系统建立 | 第101-102页 |
10.2.1 智能张拉设备的组成 | 第101页 |
10.2.2 智能张拉系统的建立 | 第101-102页 |
10.3 智能张拉设备工作原理和主要功能 | 第102-103页 |
10.3.1 工作原理 | 第102页 |
10.3.2 主要功能 | 第102-103页 |
10.4 施工过程控制 | 第103-105页 |
10.5 应用效果与分析 | 第105-106页 |
10.5.1 与传统张拉设备比较 | 第105页 |
10.5.2 质量效果 | 第105-106页 |
10.6 预应力钢绞线智能张拉技术创新点 | 第106-10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个人简介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