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的生成与运行研究

摘要第11-14页
ABSTRACT第14-18页
第一章 引论第19-57页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9-25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19-23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23-25页
    1.2 概念厘定与辨析第25-32页
        1.2.1 权力·学术权力第25-28页
        1.2.2 权力形态·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第28-30页
        1.2.3 权力生成·权力运行第30-32页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32-52页
        1.3.1 核心研究范畴与文献构成第32-34页
        1.3.2 国内外有关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的文献述评第34-39页
        1.3.3 国内外有关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生成的文献述评第39-45页
        1.3.4 国内外有关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的文献述评第45-50页
        1.3.5 国内外研究回顾与进展的综括与小结第50-52页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第52-57页
        1.4.1 研究目标第52-53页
        1.4.2 研究方法第53-57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第57-71页
    2.1 组织理论的核心述要第57-61页
        2.1.1 组织权力学派第57-58页
        2.1.2 系统权变学派第58-59页
        2.1.3 制度经济学派第59-60页
        2.1.4 边缘新兴学派第60-61页
    2.2 权力理论的流变与发展第61-65页
        2.2.1 政治权力理论第62-63页
        2.2.2 社会权力理论第63-65页
    2.3 理论基础的适切性说明第65-68页
        2.3.1 理论基础的遴选依据第65-66页
        2.3.2 组织理论的适切性旨要第66-67页
        2.3.3 权力理论的适切性注解第67-68页
    2.4 研究内容与分析框架第68-71页
        2.4.1 研究内容第68-69页
        2.4.2 分析框架第69-71页
第三章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的生成机理第71-115页
    3.1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生成的历史逻辑第71-85页
        3.1.1 中世纪大学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生成的历史考察第71-80页
        3.1.2 西方现代大学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生成的历史考察第80-85页
    3.2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生成的动因与约束条件第85-91页
        3.2.1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生成的动因第86-88页
        3.2.2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生成的约束条件第88-91页
    3.3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生成的基本路径第91-115页
        3.3.1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的初次生成路径第92-106页
        3.3.2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的二次生成路径第106-110页
        3.3.3 基本生成路径的类比分析与成熟标准第110-115页
第四章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生成的合法性第115-155页
    4.1 权力合法性与权力生成的合法性第115-122页
        4.1.1 权力的合法性第115-119页
        4.1.2 权力生成的合法性第119-122页
    4.2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生成之合法性基础第122-131页
        4.2.1 权力生成的合法性基础第123-126页
        4.2.2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生成之实质合法性基础第126-128页
        4.2.3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生成之形式合法性基础第128-131页
    4.3 中国大学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生成之合法性困境第131-139页
        4.3.1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生成的合法性判定第131-133页
        4.3.2 中国大学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生成的合法性困境第133-139页
    4.4 中国大学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生成之合法性重塑第139-155页
        4.4.1 合法性危机的应对范式第140-141页
        4.4.2 合法性基础的供给路径第141-146页
        4.4.3 制度合法化的案例评析第146-155页
第五章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的运行架构第155-191页
    5.1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架构的历史考察第155-168页
        5.1.1 西方大学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架构的历史变迁第155-159页
        5.1.2 民国大学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架构的历史回顾第159-165页
        5.1.3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架构的共性特征与配置重心第165-168页
    5.2 中国大学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架构的现实分析第168-175页
        5.2.1 新中国以来大学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架构的流变第168-170页
        5.2.2 中国大学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架构的"特殊性"释析第170-173页
        5.2.3 中国大学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架构变革的需求与可能第173-175页
    5.3 中国大学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架构的设计构想第175-191页
        5.3.1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架构设计的关键因素第175-178页
        5.3.2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配置重心的核心约束变量第178-184页
        5.3.3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架构设计的具体方略第184-191页
第六章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的运行机制第191-219页
    6.1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的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第191-198页
        6.1.1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的前置机制第191-193页
        6.1.2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的事中机制第193-196页
        6.1.3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的控制机制第196-198页
    6.2 中国大学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机制的现状检视第198-211页
        6.2.1 中国大学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机制现状之表征第198-202页
        6.2.2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机制缺失衍生的大学怪象第202-211页
    6.3 中国大学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机制的构建路径第211-219页
        6.3.1 中国大学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机制的初创路径第212-214页
        6.3.2 中国大学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运行机制的健全、维持与扩散第214-21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219-225页
    7.1 基本结论第219-222页
    7.2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22-223页
        7.2.1 可能的创新第222-223页
        7.2.2 存在的不足第223页
    7.3 研究展望第223-225页
参考文献第225-239页
附录第239-253页
    附录1: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的生成与运行之问卷与访谈第239-244页
    附录2: 访谈的时间、地点与受访者信息第244-245页
    附录3: 学术权力组织化形态生成与运行研究之访谈资料第245-253页
致谢第253-25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57-258页

论文共2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知识生产模式转变下学术型博士生培养模式变革研究
下一篇:城乡“共生式”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