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特色站点站域公共空间景观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1 城市“地铁时代”的来临 | 第17-18页 |
1.1.2 优质城市公共空间匮乏 | 第18-19页 |
1.1.3 城市特色形象的缺失 | 第1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 相关理论 | 第21-27页 |
1.3.1 相关理论及思潮 | 第21-22页 |
1.3.2 新型空间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4 研究内容及路径 | 第27-30页 |
1.4.1 研究范畴 | 第2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4.3 技术路径及方法 | 第28页 |
1.4.4 研究框架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地铁特色站点站域公共空间 | 第30-40页 |
2.1 地铁特色站点 | 第30页 |
2.2 地铁特色站点站域公共空间 | 第30-33页 |
2.2.1 站域公共空间定义 | 第30-33页 |
2.3 地铁特色站点站域公共空间特性 | 第33-35页 |
2.3.1 复合功能:多元、混合 | 第33-34页 |
2.3.2 空间形式:趣味、交错 | 第34-35页 |
2.3.3 人为活动:偶发、互动 | 第35页 |
2.4 地铁特色站点站域公共空间的意义与使命 | 第35-37页 |
2.4.1 地铁特色站点站域公共空间的意义 | 第35-36页 |
2.4.2 地铁特色站点站域公共空间的使命 | 第36-37页 |
2.5 地铁特色站点类型划分 | 第37-38页 |
2.5.1 类型划分 | 第37-38页 |
2.5.2 三种类型站点站域公共空间共同点 | 第38页 |
2.6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交通综合体型站点站域公共空间 | 第40-53页 |
3.1 总体认知 | 第40页 |
3.2 案例解读 | 第40-46页 |
3.2.1 无锡中央车站 | 第40-43页 |
3.2.2 其他站点 | 第43-46页 |
3.3 特征分析 | 第46-48页 |
3.3.1 功能空间组织 | 第46-47页 |
3.3.2 特色景观形象 | 第47-48页 |
3.3.3 场地活力塑造 | 第48页 |
3.4 景观策略 | 第48-53页 |
3.4.1 策略一:空间组织策略 | 第48-49页 |
3.4.2 策略二:特色形象策略 | 第49-51页 |
3.4.3 策略三:场地活力策略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商业综合型站点站域公共空间 | 第53-67页 |
4.1 总体认知 | 第53页 |
4.2 案例解读 | 第53-60页 |
4.2.1 上海陕西南路地铁站环贸出口 | 第53-58页 |
4.2.2 其他站点 | 第58-60页 |
4.3 特征分析 | 第60-63页 |
4.3.1 功能空间组织 | 第60-62页 |
4.3.2 特色景观形象 | 第62页 |
4.3.3 场地活力塑造 | 第62-63页 |
4.4 景观策略 | 第63-67页 |
4.4.1 策略一:功能空间策略 | 第63-65页 |
4.4.2 策略二:特色形象策略 | 第65-66页 |
4.4.3 策略三:场地活力策略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公园绿地型站点站域公共空间 | 第67-80页 |
5.1 总体认知 | 第67页 |
5.2 案例解读 | 第67-75页 |
5.2.1 静安寺 | 第67-70页 |
5.2.2 其他站点 | 第70-75页 |
5.3 特征分析 | 第75-78页 |
5.3.1 功能空间组织 | 第75-76页 |
5.3.2 特色景观形象 | 第76-77页 |
5.3.3 场地活力塑造 | 第77-78页 |
5.4 景观策略 | 第78-80页 |
5.4.1 策略一:空间组织策略 | 第78页 |
5.4.2 策略二:特色形象策略 | 第78-79页 |
5.4.3 策略三:场地活力策略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0-88页 |
6.1 未来发展趋势:综合型站点 | 第80-85页 |
6.1.1 综合型站点概述 | 第80-81页 |
6.1.2 实证分析 | 第81-84页 |
6.1.3 方向与展望 | 第84-85页 |
6.2 创新点与不足 | 第85-88页 |
6.2.1 创新点 | 第85-86页 |
6.2.2 问题与不足 | 第86-88页 |
附录 | 第88-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