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全文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现金管理类理财业务的概述 | 第15-23页 |
2.1 理财产品创新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15-16页 |
2.2 现金管理类理财业务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2.2.1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定义 | 第16页 |
2.2.2 现金管理类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的原因 | 第16-17页 |
2.3 光大银行现金管理理财产品概况 | 第17-20页 |
2.3.1 光大银行“活期宝”产品成立 | 第17页 |
2.3.2 光大银行“活期宝”产品基本要素及特点 | 第17-18页 |
2.3.3 光大银行“活期宝”产品投资策略、投资范围及比例 | 第18-19页 |
2.3.4 光大银行“活期宝”产品的价格确定、调整和收益匡算及分配 | 第19页 |
2.3.5 光大银行“活期宝”产品的风险分析 | 第19-20页 |
2.4 银行同业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对比分析 | 第20-23页 |
第3章 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业务面临的冲击挑战 | 第23-32页 |
3.1 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带来的变化 | 第23-24页 |
3.1.1 变化一:资源配置的经济性与高效性 | 第23页 |
3.1.2 变化二:信息处理的对称性、完整性、便捷性 | 第23-24页 |
3.1.3 变化三:客户渠道拓展的网络化 | 第24页 |
3.1.4 变化四:金融资源获得的普惠性更强 | 第24页 |
3.2 互联网背景下个人现金管理理财产品面临的新挑战 | 第24-26页 |
3.2.1 客户行为习惯发生了改变,网络成为了民众重要的活动阵地 | 第24-25页 |
3.2.2 产品的营销模式面临挑战 | 第25页 |
3.2.3 产品的获客渠道面临挑战 | 第25-26页 |
3.2.4 客户体验面临挑战 | 第26页 |
3.3 互联网背景下光大银行活期宝产品的劣势分析 | 第26-30页 |
3.3.1 起售金额门槛较高 | 第26-27页 |
3.3.2 灵活性相对不足 | 第27页 |
3.3.3 产品收益相对较低 | 第27-29页 |
3.3.4 产品增值服务的缺失 | 第29页 |
3.3.5 产品营销渠道缺少互联网化创新 | 第29-30页 |
3.4 金融同业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互联网化尝试 | 第30-32页 |
第4章 商业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业务转型建议及成效估算 | 第32-41页 |
4.1 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转型策略 | 第32-35页 |
4.1.1 借鉴互联网思维,提升产品的创设能力,优化产品设计 | 第32-33页 |
4.1.2 重视客户体验,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打造品牌优势 | 第33-34页 |
4.1.3 组织机构优化调整,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建设 | 第34页 |
4.1.4 持续进行全渠道整合,打造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 第34-35页 |
4.2 互联网背景下光大银行活期宝产品的转型建议 | 第35-37页 |
4.2.1 合规前提下逐步降低活期宝产品投资门槛 | 第35页 |
4.2.2 活期宝A、B、C类产品转化的灵活性需要增强 | 第35-36页 |
4.2.3 活期宝产品收益类型需逐步向“浮动收益类”或“净值类”转型 | 第36页 |
4.2.4 活期宝产品需缩短客户收益分配周期并考虑收益的再投资 | 第36页 |
4.2.5 活期宝产品需逐步进行应用化、网络化、服务化的转型 | 第36-37页 |
4.3 光大银行活期宝产品转型后的成效估算 | 第37-41页 |
4.3.1 转型后活期宝产品的效果评估方法及收益估算 | 第38页 |
4.3.2 转型后活期宝产品竞争力分析 | 第38-4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