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背景意义 | 第13-14页 |
1.2 废弃玻璃混凝土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玻璃的分类及结构 | 第14-15页 |
1.2.2 玻璃粉火山灰活性 | 第15-16页 |
1.2.3 玻璃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 | 第16-17页 |
1.2.4 矿物掺合料活性评价方法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1.3 本文研究 | 第19-21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2.1 试验原材料 | 第21-22页 |
2.1.1 水泥 | 第21页 |
2.1.2 细集料 | 第21-22页 |
2.1.3 玻璃粉 | 第22页 |
2.1.4 水 | 第22页 |
2.2 废弃玻璃粉水泥砂浆力学性能试验 | 第22-23页 |
2.3 热重试验 | 第23-25页 |
2.3.1 试验设备及材料 | 第23-24页 |
2.3.2 热重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2.4 碱骨料反应试验 | 第25-26页 |
2.4.1 试验设备及材料 | 第25页 |
2.4.2 碱骨料反应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2.5 玻璃粉中SiO_2活性试验 | 第26-29页 |
2.5.1 试验设备及材料 | 第26-27页 |
2.5.2 SiO_2活性率Ka实验 | 第27页 |
2.5.3 活性指数实验 | 第27-29页 |
第3章 玻璃粉水泥砂浆配合比设计及力学性能研究 | 第29-45页 |
3.1 胶砂材料基本指标 | 第29-30页 |
3.2 正交设计玻璃粉水泥砂浆配合比 | 第30-33页 |
3.2.1 正交设计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 第30页 |
3.2.2 确定因素及水平 | 第30-32页 |
3.2.3 正交试验的均衡分散性和整齐可比性 | 第32-33页 |
3.3 玻璃粉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研究 | 第33-41页 |
3.3.1 玻璃粉水泥砂浆制备 | 第34页 |
3.3.2 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第34-41页 |
3.4 玻璃粉水泥砂浆的热重分析 | 第41-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废弃玻璃水泥砂浆碱-硅酸反应破坏研究 | 第45-57页 |
4.1 影响碱骨料反应的因素 | 第45-47页 |
4.1.1 活性集料 | 第45页 |
4.1.2 混凝土碱含量 | 第45-46页 |
4.1.3 混凝土湿度 | 第46页 |
4.1.4 矿物外加剂 | 第46页 |
4.1.5 化学外加剂 | 第46-47页 |
4.2 快速碱-硅酸反应试验研究 | 第47-51页 |
4.2.1 试验实行标准 | 第47页 |
4.2.2 适用范围 | 第47页 |
4.2.3 试验所用溶液 | 第47页 |
4.2.4 试验所用的仪器设备 | 第47页 |
4.2.5 环境条件 | 第47-48页 |
4.2.6 原材料及配合比 | 第48-49页 |
4.2.7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4.2.8 计算与评定 | 第50-51页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4.3.1 废弃玻璃粉水泥砂浆碱-硅酸反应试验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4.3.2 废弃玻璃砂水泥砂浆碱-硅酸反应试验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废弃玻璃粉中活性SiO_2的测定与研究 | 第57-67页 |
5.1 活性SiO_2检测原理 | 第57-58页 |
5.1.1 玻璃粉中的活性物质 | 第57页 |
5.1.2 溶剂及反应原理 | 第57-58页 |
5.2 活性SiO_2含量试验 | 第58-59页 |
5.2.1 玻璃粉取样 | 第58页 |
5.2.2 饱和Ca(OH)_2 溶液配制 | 第58页 |
5.2.3 玻璃粉、Ca(OH)_2 混合液回流冷凝 | 第58-59页 |
5.2.4 浓盐酸滴定 | 第59页 |
5.2.5 饱和NaOH溶液滴定 | 第59页 |
5.2.6 高温炉灰化 | 第59页 |
5.3 玻璃粉中活性SiO_2活性率Ka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9-62页 |
5.3.1 绿玻璃粉中活性SiO_2的活性率Ka | 第60页 |
5.3.2 白玻璃粉中SiO_2的活性率Ka | 第60页 |
5.3.3 棕玻璃粉中SiO_2的活性率Ka | 第60页 |
5.3.4 三种颜色玻璃粉SiO_2的活性率Ka的比较分析 | 第60-62页 |
5.4 废弃玻璃粉活性指数的测定与分析 | 第62-65页 |
5.4.1 废弃玻璃粉水泥胶砂配合比 | 第62-63页 |
5.4.2 单掺废弃玻璃粉活性指数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3-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