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2.1 贫困 | 第13页 |
1.2.2 反贫困 | 第13-14页 |
1.2.3 农村妇女 | 第14页 |
1.2.4 西南地区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2-23页 |
1.5.1 研究创新 | 第22-23页 |
1.5.2 研究不足 | 第23页 |
2. 妇女反贫困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1 精准扶贫理论 | 第23-24页 |
2.2 多维贫困理论 | 第24页 |
2.3 贫困治理理论 | 第24-25页 |
2.4 社会性别理论 | 第25页 |
3. 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及其比较 | 第25-30页 |
3.1 多维贫困测度方法 | 第25-30页 |
3.1.1 基于公理化多维贫困测量方法 | 第25-27页 |
3.1.2 基于能力化的多维贫困测量方法 | 第27-30页 |
3.2 多维贫困测度方法比较 | 第30页 |
4. 西南地区农村妇女多维贫困实证研究 | 第30-38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30页 |
4.2 样本分布 | 第30-31页 |
4.3 维度选取与剥夺值的确定 | 第31-33页 |
4.3.1 维度的选取 | 第31页 |
4.3.2 剥夺值的确定 | 第31-32页 |
4.3.3 权重设置 | 第32-33页 |
4.4 贫困测算与分解 | 第33-38页 |
4.4.1 单维贫困测度结果 | 第33-35页 |
4.4.2 多维贫困测度结果 | 第35页 |
4.4.3 多维贫困指数的分解 | 第35-37页 |
4.4.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5. 西南地区农村妇女多维贫困原因分析 | 第38-43页 |
5.1 宏观角度分析 | 第38-41页 |
5.2 微观角度分析 | 第41-43页 |
5.3 本章小节 | 第43页 |
6. 西南地区农村妇女多维贫困治理路径探讨 | 第43-47页 |
6.1 多维贫困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 第43-45页 |
6.1.1 多维识别难题 | 第43-44页 |
6.1.2 多元帮扶难题 | 第44-45页 |
6.1.3 动态监管难题 | 第45页 |
6.1.4 融入扶贫难题 | 第45页 |
6.2 农村妇女多维贫困治理政策路径 | 第45-47页 |
6.2.1 搭建平台,合力推进 | 第45-46页 |
6.2.2 精准识别,动态监管 | 第46页 |
6.2.3 精确对接,个性帮扶 | 第46-47页 |
6.2.4 严格考核,提升成效 | 第4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7-5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7-48页 |
7.1.1 西南地区农村妇女存在严重的多维贫困 | 第48页 |
7.1.2 制度、文化和留守农村因素对区域农村妇女贫困影响大 | 第48页 |
7.1.3 权利剥夺、自身能力不足和思想观念滞后加剧了妇女贫困程度 | 第48页 |
7.1.4 西南地区农村妇女多维贫困治理难度大 | 第48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活动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