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发展综述 | 第10页 |
1.2.2 国内研究发展综述 | 第10-11页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输电线路工程项目后评价理论及方法 | 第14-18页 |
2.1 输电线路工程项目后评价基本理论 | 第14页 |
2.2 输电线路工程项目后评价主要方法 | 第14-15页 |
2.2.1 对比分析法 | 第14-15页 |
2.2.2 逻辑框架法 | 第15页 |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15页 |
2.3 输电线路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内容 | 第15-18页 |
2.3.1 项目实施过程后评价 | 第15-16页 |
2.3.2 项目效果和效益后评价 | 第16页 |
2.3.3 项目影响后评价 | 第16-17页 |
2.3.4 项目可持续发展后评价 | 第17页 |
2.3.5 项目综合评价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梦山至安源 500KV输电线路工程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 | 第18-35页 |
3.1 项目介绍 | 第18-21页 |
3.1.1 项目情况简述 | 第18页 |
3.1.2 项目决策要点 | 第18-19页 |
3.1.3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3.1.4 项目建设实施进度 | 第20-21页 |
3.1.5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 第21页 |
3.1.6 项目运行现状 | 第21页 |
3.2 输电线路工程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 | 第21-23页 |
3.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1-22页 |
3.2.2 项目综合后评价指标体系 | 第22-23页 |
3.3 项目实施过程后评价 | 第23-29页 |
3.3.1 项目前期决策后评价 | 第23-25页 |
3.3.2 项目准备阶段后评价 | 第25-27页 |
3.3.3 项目建设阶段后评价 | 第27-29页 |
3.3.4 项目运营阶段后评价 | 第29页 |
3.4 项目效果和效益后评价 | 第29-31页 |
3.4.1 项目财务后评价 | 第29-30页 |
3.4.2 国民经济状况后评价 | 第30-31页 |
3.5 项目影响后评价 | 第31-33页 |
3.5.1 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 | 第31页 |
3.5.2 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 | 第31-33页 |
3.6 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 | 第33-35页 |
3.6.1 外部环境对项目持续性的影响 | 第33页 |
3.6.2 内在机制对项目持续性的影响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梦山至安源 500kV 输电线路工程项目综合后评价 | 第35-44页 |
4.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5页 |
4.2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 第35-36页 |
4.3 实证分析 | 第36-44页 |
4.3.1 确定评价因素集和评语集 | 第36-37页 |
4.3.2 确定权重集 | 第37-38页 |
4.3.3 建立评语集 | 第38-40页 |
4.3.4 单因素模糊综合评价 | 第40-41页 |
4.3.5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41页 |
4.3.6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41-4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4-48页 |
5.1 评价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5.1.1 评价结论 | 第44-45页 |
5.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5页 |
5.2 对策及建议 | 第45-46页 |
5.2.1 微观层面的对策建议 | 第45-46页 |
5.2.2 宏观层面的对策建议 | 第46页 |
5.3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