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及评价 | 第13-17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2 相关研究评价 | 第17页 |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基本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重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难点或不足之处 | 第19页 |
1.4.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主要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分析 | 第20-24页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省直管县” | 第20页 |
2.1.2 市管县 | 第20页 |
2.1.3 “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 | 第20-21页 |
2.1.4 “省直管县”行政管理体制 | 第21页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财政分权理论 | 第21页 |
2.2.2 组织扁平化理论 | 第21-22页 |
2.2.3 成本收益理论 | 第22页 |
2.2.4 路径依赖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全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目标与实绩的现状分析 | 第24-35页 |
3.1 全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整体进展 | 第24-26页 |
3.2 代表性省份改革目标与实绩的对比分析 | 第26-33页 |
3.2.1 对海南省改革情况的分析 | 第26-28页 |
3.2.2 对浙江省改革情况的分析 | 第28-30页 |
3.2.3 对江苏省改革情况的分析 | 第30-33页 |
3.3 全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总体状况评析 | 第33-35页 |
第4章 山东“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目标与实绩的个案分析 | 第35-42页 |
4.1 山东“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 第35页 |
4.2 山东“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35-37页 |
4.2.1 改革试点范围 | 第35-36页 |
4.2.2 改革的主要政策内容 | 第36页 |
4.2.3 新管理体制的运行特点 | 第36-37页 |
4.3 山东“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 第37-38页 |
4.4 山东“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目标与实绩偏离存在的问题 | 第38-42页 |
第5章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目标与实绩偏离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 | 第42-58页 |
5.1 陷入僵局的原因分析 | 第42-44页 |
5.1.1 改革目标不清 | 第42页 |
5.1.2 顶层设计不明 | 第42-43页 |
5.1.3 改革动力不足 | 第43页 |
5.1.4 改革时间仓促 | 第43-44页 |
5.1.5 成本预期过低 | 第44页 |
5.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58页 |
5.2.1 改革目标与实际效果的关系问题 | 第44-49页 |
5.2.2 改革的隐性成本问题 | 第49-52页 |
5.2.3 地级市的作用问题 | 第52-58页 |
第6章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与深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58-64页 |
6.1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 第58-60页 |
6.1.1 顶层设计方面:中央明确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 第58-59页 |
6.1.2 工作落实方面:地方积极探索财税改革的有效形式 | 第59-60页 |
6.2 改善“省直管县”改革目标与实绩偏离的对策建议 | 第60-64页 |
6.2.1 将“省直管县”改革回归行政体制改革的本质属性 | 第60-61页 |
6.2.2 科学划分地方政府的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 | 第61-62页 |
6.2.3 注重完善“省直管县”改革的激励机制 | 第62-63页 |
6.2.4 重视“省直管县”改革隐性成本问题 | 第63页 |
6.2.5 深化改革必须完善宽容失败的退出机制 | 第63-64页 |
结束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