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话》诗学范式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绪论 对严羽及《沧浪诗话》的再认识 | 第11-17页 |
| 对严羽诗歌批评家的认识 | 第11-12页 |
| 复古以创新的诗路选择 | 第12-13页 |
| 范式转换的枢纽 | 第13-17页 |
| 第一章 严羽诗学的生成语境 | 第17-33页 |
| 1.1 严羽诗学构建的前提——文化熏染 | 第17-21页 |
| 1.1.1 主体之维 | 第17-19页 |
| 1.1.2 语境之维 | 第19-21页 |
| 1.2 取精与治弊:严羽诗学的问题意识 | 第21-33页 |
| 1.2.1 严羽和江西诗派:诊断与补救 | 第21-28页 |
| 1.2.2 严羽和四灵江湖:斟酌与取舍 | 第28-33页 |
| 第二章 "词理意兴,融合无间"的美学范式 | 第33-49页 |
| 2.1 宋学语境下的体物方式 | 第33-38页 |
| 2.1.1 宋型文化的渐染 | 第33-35页 |
| 2.1.2 理学思维的继承 | 第35-38页 |
| 2.2 "词理意兴,融合无间"的美学参悟 | 第38-49页 |
| 2.2.1 内悟·内参 | 第39-42页 |
| 2.2.2 理融·兴趣·意味 | 第42-46页 |
| 2.2.3 极致·入神 | 第46-49页 |
| 第三章 《沧浪诗话》的历史价值 | 第49-59页 |
| 3.1 宋诗的出路问题 | 第49-54页 |
| 3.1.1 严羽的复古取向 | 第50-51页 |
| 3.1.2 严羽对理学诗的修正 | 第51-53页 |
| 3.1.3 "以复古为创新"的诗路选择 | 第53-54页 |
| 3.2 《沧浪诗话》的美学史意义 | 第54-59页 |
| 3.2.1 理趣浑然的美学追求 | 第55-56页 |
| 3.2.2 意境美学的拓展 | 第56-57页 |
| 3.2.3 盛唐典范的确立 | 第57-59页 |
| 余论 严羽诗学范式的接受史考量 | 第59-67页 |
| 宋末——妙悟到自悟的主体演变 | 第59-60页 |
| 金元——回归雅正的方向选择 | 第60-62页 |
| 明——浑融无迹的诗风继承 | 第62-64页 |
| 清——神韵的产生 | 第64-67页 |
| 结语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