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符号说明 | 第17-19页 |
缩略语简表 | 第19-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3页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22-24页 |
1.2 分布式天线的技术优势 | 第24-27页 |
1.3 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1.3.1 传输方式及性能分析 | 第27-28页 |
1.3.2 天线单元部署 | 第28-29页 |
1.3.3 大规模分布式天线系统 | 第29-30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30-32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分布式天线系统及信道模型 | 第33-41页 |
2.1 引言 | 第33页 |
2.2 基于RAU分布的DAS模型 | 第33-35页 |
2.3 基于小区排列的DAS模型 | 第35-38页 |
2.4 衰落信道统计模型 | 第38-40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基于分布式天线选择的多小区系统性能研究 | 第41-58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系统模型 | 第41-44页 |
3.3 基于高斯Q函数近似的系统性能 | 第44-46页 |
3.4 基于特征函数分析法的系统性能 | 第46-51页 |
3.4.1 期望信号 | 第46-47页 |
3.4.2 同信道干扰 | 第47-48页 |
3.4.3 相关调制信号的误比特率 | 第48-51页 |
3.5 数值与仿真结果 | 第51-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基于分布式天线传输和QPSK双信道接收的性能研究 | 第58-75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58-61页 |
4.3 基于RAU选择传输的误比特率分析 | 第61-66页 |
4.3.1 基于最佳信道质量的RAU选择策略 | 第63-66页 |
4.3.2 基于最短链路距离的RAU选择策略 | 第66页 |
4.4 数值与仿真结果 | 第66-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大规模分布式天线系统的携能通信技术研究 | 第75-89页 |
5.1 引言 | 第75-76页 |
5.2 系统模型 | 第76-78页 |
5.2.1 网络模型 | 第76-77页 |
5.2.2 能量收集模型 | 第77页 |
5.2.3 信息传输模型 | 第77-78页 |
5.3 用户发送信息概率 | 第78-79页 |
5.4 系统的渐近吞吐量 | 第79-81页 |
5.5 最优能量收集时间 | 第81页 |
5.6 数值与仿真结果 | 第81-8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基于大规模分布式天线簇的分集合并技术研究 | 第89-107页 |
6.1 引言 | 第89页 |
6.2 系统及信道模型 | 第89-92页 |
6.2.1 系统模型 | 第89-91页 |
6.2.2 广义相关性Weibull信道模型 | 第91-92页 |
6.3 高信噪比环境下的渐近性能 | 第92-96页 |
6.3.1 选择合并 | 第94-95页 |
6.3.2 等增益合并 | 第95-96页 |
6.3.3 最大比合并 | 第96页 |
6.4 基于选择合并接收的精确性能 | 第96-99页 |
6.4.1 二进制相关调制的中断概率和误比特率 | 第97-98页 |
6.4.2 收敛性分析 | 第98-99页 |
6.5 数值与仿真结果 | 第99-10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5页 |
6.7 附录 | 第105-10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7-110页 |
7.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第107-108页 |
7.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7页 |
附录 英文论文两篇 | 第127-15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