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不同氮水平下小麦—大豆和小麦/玉米/大豆周年体系的产量及植株碳氮磷变化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麦/玉/豆间套作体系研究现状第12-13页
     ·麦/玉/豆体系对碳的固定和氮、磷的吸收利用第12-13页
     ·麦/玉/豆体系对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影响第13页
   ·氮肥施用效应第13-16页
     ·我国氮肥的施用状况第13-14页
     ·施氮对作物碳氮和碳磷的影响第14-15页
     ·施氮对土壤碳氮和碳磷的影响第15-16页
   ·碳氮磷的养分研究进展第16页
   ·农业碳氮、碳磷变化的规律研究第16-18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研究内容第18页
   ·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三章 试验研究方案第20-27页
   ·试验地基本情况第20页
   ·试验材料第20页
   ·试验设计第20-21页
   ·试验实施第21-23页
     ·施肥方法第21页
     ·试验布置第21-23页
   ·植株样品采集及测定第23-25页
     ·小麦第23-24页
       ·生物量第23页
       ·产量及产量构成第23页
       ·养分分析第23-24页
     ·玉米第24-25页
       ·株高第24页
       ·生物量第24页
       ·产量和产量构成第24页
       ·养分分析第24-25页
     ·大豆第25页
       ·生物量第25页
       ·产量及产量构成第25页
       ·养分分析第25页
     ·样品分析方法第25页
   ·数据处理第25-26页
   ·仪器设备第26-27页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第27-82页
   ·不同施氮量下单/套作小麦的产量及碳氮磷变化第27-43页
     ·小麦收获期株高第27-28页
     ·小麦籽粒产量第28页
     ·小麦干物质积累第28-29页
     ·小麦干物质分配比例第29-31页
     ·小麦有机碳第31-34页
       ·小麦碳含量第31-32页
       ·小麦碳素累积第32-34页
     ·小麦氮素养分第34-37页
       ·小麦氮含量第34-35页
       ·小麦N素累积第35-37页
     ·小麦磷素养分第37-40页
       ·小麦磷含量第37-38页
       ·小麦磷素累积第38-40页
     ·小麦的C/N比值第40-41页
     ·小麦的C/P比值第41-42页
     ·小结第42-43页
   ·不同施氮量下套作玉米的产量及碳氮磷变化第43-56页
     ·套作玉米收获期株高第43-44页
     ·套作玉米籽粒产量第44页
     ·套作玉米生物量积累第44-46页
     ·套作玉米干物质分配第46-47页
     ·套作玉米有机碳第47-49页
       ·玉米碳含量第47-48页
       ·玉米碳素累积第48-49页
     ·套作玉米氮素养分第49-51页
       ·玉米氮含量第49-50页
       ·玉米氮素累积第50-51页
     ·玉米磷素养分第51-54页
       ·玉米磷含量第51-53页
       ·玉米磷素累积第53-54页
     ·玉米的C/N比值第54-55页
     ·玉米的C/P比值第55-56页
     ·小结第56页
   ·不同氮用量下单/套作大豆的产量及碳氮磷变化第56-75页
     ·不同时期大豆株高第56-57页
     ·大豆籽粒产量第57-58页
     ·大豆干物质积累动态第58-60页
     ·单/套作大豆干物质分配比例第60-61页
     ·大豆有机碳第61-66页
       ·大豆碳含量第61-63页
       ·大豆的碳素累积第63-66页
     ·大豆氮素养分第66-69页
       ·大豆氮含量第66-68页
       ·大豆的氮素累积第68-69页
     ·大豆磷素养分第69-72页
       ·大豆磷含量第69-71页
       ·大豆的磷素累积第71-72页
     ·大豆的C/N比值第72-73页
     ·大豆的C/P比值第73-74页
     ·小结第74-75页
   ·不同氮用量下小麦-大豆和小麦/玉米/大豆周年体系的产量及碳氮磷变化第75-82页
     ·体系产量第75-76页
     ·体系C素积累第76-77页
     ·体系N素累积及利用率第77-80页
     ·体系P素累积及利用率第80页
     ·小结第80-82页
第五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第82-86页
   ·综合讨论第82-84页
     ·施氮对小麦、玉米、大豆产量及碳氮磷吸收的影响第82-83页
     ·套作对小麦、大豆的影响第83-84页
     ·小麦-大豆与小麦/玉米/大豆对碳氮磷的吸收及C/N、C/P值第84页
   ·结论第84-85页
   ·研究展望第85-86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86-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麦/玉/豆套作体系的生产力和磷养分利用特征研究
下一篇:苗床添加微生物菌肥对烟草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