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麦/玉/豆套作体系的生产力和磷养分利用特征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研究背景综述第13-22页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研究进展第13-16页
       ·麦/玉/豆套作体系的生产力第13-14页
       ·特殊的种间关系对麦/玉/豆套作体系生产力的影响第14-16页
     ·磷肥的施用效应进展第16-22页
       ·磷肥消费第16-18页
       ·合理的磷肥管理策略第18-22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试验方案第22-31页
   ·研究目标第22页
   ·研究内容第22-23页
   ·技术路线第23页
   ·研究方案第23-31页
     ·试验地概况第23-24页
     ·供试材料第24页
     ·试验设计第24-25页
     ·试验实施第25-26页
     ·样品采集第26-28页
       ·小麦第26-27页
       ·玉米第27页
       ·大豆第27-28页
     ·样品分析第28页
       ·植物样品第28页
       ·土壤样品第28页
     ·数据处理第28-31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1-85页
   ·不同磷用量下单套作小麦的产量和养分吸收变化第31-46页
     ·磷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第31-32页
     ·小麦的干物质积累变化第32-35页
     ·小麦花前干物质积累对花后籽粒形成的贡献第35-38页
     ·施磷对小麦N、P、K养分变化的影响第38-44页
       ·磷含量动态变化第38-43页
       ·施磷对小麦氮、钾积累量的影响第43-44页
     ·小麦氮、磷、钾积累量与施磷量的关系第44-46页
     ·小结第46页
   ·不同磷水平下套作玉米的产量和养分吸收变化第46-58页
     ·施磷对玉米产量、生物量积累规律的影响第46-51页
     ·施磷对玉米养分积累变化的影响第51-57页
       ·施磷对玉米磷积累变化的影响第51-53页
       ·施磷对玉米氮、钾积累量变化的影响第53-55页
       ·玉米的氮、磷、钾积累量与施磷量间的关系第55-57页
     ·小结第57-58页
   ·不同磷水平下套、单作大豆的产量和养分吸收变化第58-69页
     ·磷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第58-59页
     ·磷对大豆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第59-62页
     ·磷对大豆养分积累量变化的影响第62-66页
       ·大豆磷积累量变化第62-65页
       ·大豆氮、钾积累量变化第65-66页
     ·土壤磷含量对大豆养分积累量变化的影响第66-68页
     ·小结第68-69页
   ·磷对套作、单作、轮作体系生产力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69-79页
     ·三种体系生产力变化第69-75页
       ·麦/玉/豆套作体系和麦/豆轮作体系生产力差异比较第69-71页
       ·麦/玉/豆套作体系和小麦、玉米、大豆单作生产力差异比较第71-75页
     ·体系的养分利用效率第75-79页
       ·体系及作物磷素表观平衡第75-76页
       ·磷肥表观利用效率第76-77页
       ·磷肥的偏生产力第77页
       ·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的养分生理利用效率第77-79页
     ·小结第79页
   ·施磷对套、单作体系的土壤养分变化第79-85页
     ·套作体系土壤磷素变化第79-84页
       ·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第79-82页
       ·土壤速效磷与全磷、水溶性磷间的关系第82-83页
       ·土壤速效磷与作物产量间的关系第83-84页
     ·小结第84-85页
第四章 讨论第85-93页
   ·麦/玉/豆套作体系的增产机理第85-88页
   ·合理的磷肥管理促进麦/玉/豆套作体系增产增效第88-89页
   ·营养调控和种间互作抑制大豆旺长第89-91页
   ·麦/玉/豆套作体系的农业可持续性第91-9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结论第93-94页
   ·研究展望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04-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个雪茄烟品种在什邡烟区的引种研究
下一篇:不同氮水平下小麦—大豆和小麦/玉米/大豆周年体系的产量及植株碳氮磷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