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干旱河谷国内外研究 | 第13-15页 |
| ·研究区开展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创新点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6-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31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5页 |
|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 ·地质地貌 | 第20-21页 |
| ·气候特征 | 第21-22页 |
| ·水文状况 | 第22-23页 |
| ·土壤类型 | 第23-24页 |
| ·植被类型 | 第24-25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5-27页 |
| ·人口与民族 | 第25-26页 |
| ·经济发展 | 第26-27页 |
| ·生态系统特征与服务功能 | 第27-31页 |
| ·生态系统特征 | 第27-29页 |
| ·生态服务功能 | 第29-31页 |
| 3 岷江上游土地利用数据库建立 | 第31-47页 |
| ·数据来源 | 第31-32页 |
| ·SPOT遥感影像 | 第31-32页 |
| ·数字高程模型(DEM) | 第32页 |
| ·Google Earth三维立体影像 | 第32页 |
| ·图文数据 | 第32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32-38页 |
| ·遥感影像预处理 | 第32-37页 |
| ·DEM数据预处理 | 第37-38页 |
| ·图文数据处理 | 第38页 |
| ·土地利用空间信息提取 | 第38-40页 |
| ·遥感解译标志的建立 | 第39-40页 |
| ·遥感影像判读 | 第40页 |
| ·结果检验 | 第40页 |
| ·土地利用数据库建立 | 第40-47页 |
| ·空间数据源分析 | 第40-41页 |
| ·数据库设计 | 第41-43页 |
| ·数据库实现 | 第43-47页 |
| 4 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 第47-74页 |
| ·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的生境特征 | 第47-57页 |
| ·不同高程的土地利用分布 | 第48-52页 |
| ·不同坡度的土地利用分布 | 第52-55页 |
| ·不同坡向的土地利用分布 | 第55-57页 |
| ·岷江上游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分析 | 第57-64页 |
|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及动态分析 | 第58-60页 |
|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 第60-63页 |
| ·土地利用信息熵分析 | 第63-64页 |
| ·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64-74页 |
| ·定性分析 | 第64-66页 |
| ·定量分析 | 第66-74页 |
| 5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边界位移特征 | 第74-83页 |
| ·干旱河谷的成因 | 第74-75页 |
| ·干旱河谷空间信息提取 | 第75-76页 |
| ·干旱河谷边界的界定 | 第75页 |
| ·干旱河谷边界位移的识别 | 第75-76页 |
| ·1999 ~ 2014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空间分布特征 | 第76-79页 |
| ·干旱河谷面积的变化 | 第76-77页 |
| ·干旱河谷与海拔的关系 | 第77-78页 |
| ·干旱河谷与坡度的关系 | 第78页 |
| ·干旱河谷与坡向的关系 | 第78-79页 |
| ·人类活动对干旱河谷边界位移的影响 | 第79-83页 |
| ·干旱河谷在聚落区的位移 | 第80-81页 |
| ·干旱河谷在非聚落区的位移 | 第81页 |
| ·干旱河谷在聚落区与非聚落的位移差异 | 第81-83页 |
| 6 土地利用对干旱河谷的影响 | 第83-92页 |
| ·土地利用变化与干旱河谷面积的关系 | 第83-87页 |
| ·土地利用变化与干旱河谷位移的关系 | 第87-89页 |
| ·干旱河谷治理建议 | 第89-92页 |
| 结论 | 第92-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5页 |
| 攻读 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