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绘画技法论文--中国画技法论文

中国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的探究与建构—重绘画性视角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现状第11-13页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创新之处与方法第13-15页
第二章 关于工笔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与建构第15-31页
   ·当代关于工笔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第15-21页
     ·当代五个不同维度下对工笔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第15-19页
     ·在五种言论基础上对工笔及其相关概念的初步阐发第19-21页
   ·传统关于工笔及其相关概念的追根溯源与问题的厘清第21-29页
     ·关于工的风格论第21-25页
     ·关于工的格调论第25-27页
     ·关于工的创作态度论以及创作思维论第27-29页
   ·当代工笔画及其相关概念的建构第29-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历代传统中国画品评标准的核心精神脉络以及建构动机探析第31-55页
   ·历代传统中国画品评类著述的建构者身份、动机以及品评立场第31-44页
     ·关于传统中国画品评著述的两个关键理路第31-32页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的体例及其“六法”品评标准的重要性第32-33页
     ·传统中国画品评类著述的建构者身份、动机以及品评立场第33-44页
   ·历代传统中国画品评标准的气韵评判阐述角度以及核心精神脉络第44-53页
     ·从作品形神角度进行的气韵评判第45-46页
     ·从作品神形角度进行的气韵评判第46-47页
     ·从画家品格、才性角度进行的气韵评判第47-49页
     ·从作品笔墨、格调角度进行的气韵评判第49-53页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对中国工笔画本体评价标准建构维度的探析——传统文艺精神主导下的形式本体层的探析与建构第55-95页
   ·传统文艺精神中主导工笔画本体发展的核心文艺精神概念第56页
   ·形神观主导下的魏晋至唐代工笔画形式语言的发展与初步成熟第56-63页
     ·形神观的阐述——形似与气韵的关系第56-57页
     ·形神观指导下的魏晋至唐代工笔画作品形式本体要素的剖析第57-62页
     ·本节小结第62-63页
   ·在意理观深入完善下的(五代)宋代工笔画本体发展的高度成熟第63-78页
     ·意理观的阐述——对形神观的深入完善第63-67页
     ·意理观深入完善下的(五代)宋代工笔画作品形式本体要素的剖析第67-77页
     ·本节小结第77-78页
   ·写意观、格调观、笔墨观主导下的传统工笔画形式语言的转型与问题的生成第78-90页
     ·写意观、格调观、笔墨观对图形观主导地位的颠覆第78-83页
     ·写意观、格调观、笔墨观主导下的元明清代工笔画作品形式本体要素的剖析第83-88页
     ·本节小结第88-90页
   ·传统工笔画本体评价标准的建构以及对当代工笔画本体发展方向的探析第90-94页
     ·传统工笔画本体发展成熟的脉络第90页
     ·当代工笔画本体发展方向的探析第90-92页
     ·传统工笔画本体评价标准的建构层面与维度构成第92-94页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五章 全球视域下的中国画评价标准的建构立场的转换以及维度拓展第95-113页
   ·民国、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画评价标准——政治性的先导地位第95-104页
     ·民国时期中国画发展的三种倾向及其产生的根本立场第95-100页
     ·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画评价标准以及题材上的全面政治化第100-103页
     ·政治性逐渐强化下的民国、新中国工笔画的发展与问题第103-104页
   ·现当代中国画评价标准的建构立场的问题与维度拓展第104-111页
     ·现当代中国画发展上的艺术性地位的回归倾向与多维态势第104-109页
     ·现当代中国画评价标准的立场与问题第109-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第六章 当代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完善与对当代工笔画发展现状的评判导引第113-129页
   ·关于当代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的体例建构以及两点说明第113-116页
   ·关于当代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体例中文化界境层设置原由及其维度建构第116-120页
   ·关于当代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体例中艺术道技层的完善与对当代工笔画新发展的导引评判第120-129页
结论第129-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1页
图版附录第141-166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66-167页
部分绘画创作第167-171页
致谢第171-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晚清杨柳青画师高桐轩研究
下一篇:元代花鸟画中的水墨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