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针阔混交林林木碳汇生长空间优化配置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引言 | 第11-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森林碳汇研究 | 第12页 |
| ·国内森林碳汇研究 | 第12-13页 |
| ·碳储量估测方法 | 第13-14页 |
| ·林分结构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 ·非空间结构 | 第14-15页 |
| ·空间结构 | 第15-16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2 研究地区与样地调查 | 第18-21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8页 |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 ·气候环境 | 第18页 |
| ·植被类型 | 第18页 |
| ·样地调查 | 第18-21页 |
| ·样地设置 | 第18-19页 |
| ·调查内容 | 第19-21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 ·林木生长空间 | 第21-22页 |
| ·林木生长空间单元界定 | 第21页 |
| ·林木生长空间单元测度 | 第21-22页 |
| ·边缘校正 | 第22页 |
| ·林木生长空间碳密度计量 | 第22-24页 |
| ·林木生物量计量 | 第22-23页 |
| ·林木碳储量计量 | 第23-24页 |
| ·乔木层碳储量计量 | 第24页 |
| ·林木碳密度计量 | 第24页 |
| ·优势种的确定 | 第24页 |
| ·林木空间结构因子 | 第24-26页 |
| ·混交度 | 第24-25页 |
| ·竞争指数 | 第25页 |
| ·林分空间分布格局 | 第25-26页 |
| ·林木碳密度的相关性 | 第26-27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45页 |
| ·林木生长空间特征 | 第27-32页 |
| ·林木生长空间尺度总体特征 | 第27-28页 |
| ·优势种生长空间尺度特征 | 第28-29页 |
| ·优势种生长空间与胸径关系 | 第29-30页 |
| ·林木生长空间邻近木特征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林木碳储量分布特征 | 第32-35页 |
| ·优势种碳储量的树种结构特征 | 第32页 |
| ·优势种碳储量的直径结构特征 | 第32-33页 |
| ·优势种碳储量的树高结构特征 | 第33-34页 |
| ·优势种碳储量的冠幅结构特征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页 |
| ·林木碳密度特征 | 第35-40页 |
| ·林木生长空间碳密度总体特征 | 第35-36页 |
| ·单株与群组生长空间碳密度关系 | 第36-37页 |
| ·树种结构碳密度效应 | 第37-38页 |
| ·林木生长空间邻近木碳密度效应 | 第38-40页 |
| ·小结 | 第40页 |
| ·空间结构因子与碳汇效应关系 | 第40-43页 |
| ·混交度与林木碳密度 | 第40-41页 |
| ·竞争指数与林木碳密度 | 第41-42页 |
| ·林分空间分布格局与林木碳密度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页 |
| ·优化配置模式方案 | 第43-45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5-48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讨论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个人简介 | 第53-54页 |
| 导师简介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