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选煤燃烧过程中砷的迁移转化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前言 | 第11-23页 |
·课题的选择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中国煤炭的利用现状简介 | 第11页 |
·煤燃烧过程中易挥发微量元素污染研究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砷元素的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洗选煤的发展概况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煤中砷的含量分布 | 第13-16页 |
·煤中砷的赋存状态 | 第16-18页 |
·煤燃烧中砷的分布研究 | 第18页 |
·原煤的洗选研究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手段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研究方法及手段 | 第21-23页 |
2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的预处理 | 第23-26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简介 | 第23页 |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23-24页 |
·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24-26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24-25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25-26页 |
3 煤中砷在洗选过程中的迁移行为和分配特征 | 第26-35页 |
·实验部分 | 第26-30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6页 |
·洗前水和洗后水中悬浮物的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微波消解、赶酸和定容 | 第27-28页 |
·原子荧光光谱仪测砷元素的反应机理 | 第28页 |
·砷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8页 |
·精密度与加标回收率 | 第28-3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焦作两选煤厂原煤中砷元素含量的总体特征 | 第30页 |
·焦作选煤厂中砷元素在洗选产品中的脱除程度及机理 | 第30-33页 |
·选煤厂中洗前水和洗后水的变化特征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4 煤中砷赋存状态分析 | 第35-46页 |
·实验部分 | 第35-39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5页 |
·微波消解、赶酸及定容 | 第35页 |
·X射线衍射技术简介 | 第35页 |
·原子荧光测砷的标准曲线 | 第35-37页 |
·精密度 | 第37-38页 |
·加标回收率 | 第38页 |
·矿物成分确定 | 第38-39页 |
·逐级提取方案的比较实验 | 第39-43页 |
·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逐级提取方案的确定 | 第43-44页 |
·各样品中砷的赋存状态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5 煤中砷在燃烧过程中的挥发性研究 | 第46-55页 |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6页 |
·燃烧实验 | 第46页 |
·微波消解,赶酸和定容 | 第46-47页 |
·砷标准曲线 | 第47页 |
·样品的标准偏差及加标回收率 | 第47-48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3页 |
·各样品在不同温度燃烧过程中的挥发率 | 第48-51页 |
·相关性研究 | 第51页 |
·温度及赋存状态对砷的挥发性的研究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6 结论与问题 | 第55-57页 |
·主要结论 | 第5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6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