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5页 |
| Abstract | 第15-1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0页 |
| ·高功率微波及高功率微波源 | 第18-20页 |
| ·高功率微波简介 | 第18-19页 |
| ·高功率微波源 | 第19-20页 |
| ·Ku波段高功率微波源及渡越时间振荡器的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 ·Ku波段高功率微波源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 ·渡越时间振荡器的发展 | 第23-26页 |
|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6-30页 |
| ·研究意义及新器件的提出 | 第26-28页 |
|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同轴渡越结构的相关理论及特性分析 | 第30-52页 |
| ·同轴结构的空间电荷特性 | 第30-34页 |
| ·同轴谐振腔的高频特性 | 第34-42页 |
| ·单腔同轴谐振腔的高频特性 | 第35-37页 |
| ·圆柱形单腔谐振腔的高频特性 | 第37-38页 |
| ·N腔谐振腔级联的高频数值求解 | 第38-39页 |
| ·三腔均匀调制腔的高频特性 | 第39-42页 |
| ·电子渡越谐振腔的小信号理论及调制腔的模式选择 | 第42-46页 |
| ·电子渡越谐振腔的小信号理论 | 第42-45页 |
| ·调制腔的模式选择 | 第45-46页 |
| ·输出腔的等效电路分析 | 第46-50页 |
| ·输出腔中的感应电流 | 第46-48页 |
| ·输出腔的等效电路分析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三章 Ku波段同轴渡越时间振荡器的物理分析 | 第52-69页 |
| ·器件设计的物理思想 | 第52-54页 |
| ·新型三腔调制腔 | 第54-58页 |
| ·新型三腔调制腔的高频特性 | 第55-57页 |
| ·归一化电子电导及模式选择特性 | 第57-58页 |
| ·前置反射腔 | 第58-62页 |
| ·高频特性分析 | 第58-60页 |
| ·电子束的预调制特性 | 第60-62页 |
| ·新型电子束收集极 | 第62-65页 |
| ·电子束的收集特性 | 第62-63页 |
| ·对输出腔高频特性的影响 | 第63-65页 |
| ·降低器件引导磁场方法的探索 | 第65-68页 |
| ·电子束传输方程 | 第66-67页 |
| ·降低引导磁场的方法分析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四章 Ku波段低磁场同轴渡越时间振荡器的粒子模拟研究 | 第69-89页 |
| ·粒子模拟方法 | 第69-70页 |
| ·基本模型及物理图像 | 第70-80页 |
| ·物理模型 | 第71-72页 |
| ·电子束的传输特性 | 第72页 |
| ·束流的调制特性 | 第72-74页 |
| ·微波频率与模式 | 第74-76页 |
| ·微波功率及频谱 | 第76-78页 |
| ·射频电场 | 第78-79页 |
| ·前置反射腔的工作特性 | 第79-80页 |
| ·影响器件工作性能的主要因素 | 第80-85页 |
| ·前置反射腔与调制腔间距 | 第80-81页 |
| ·漂移段长度 | 第81页 |
| ·电子收集极尺寸 | 第81-82页 |
| ·调制腔的周期长度 | 第82-83页 |
| ·器件的失配 | 第83-84页 |
| ·工作参数的影响 | 第84-85页 |
| ·对实验结果的预测 | 第85-87页 |
| ·更低磁场条件下器件有效工作的探索 | 第87-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五章 Ku波段低磁场同轴渡越时间振荡器的实验研究 | 第89-113页 |
| ·实验的相关工程设计 | 第89-96页 |
| ·励磁装置 | 第89-93页 |
| ·传输及辐射系统 | 第93-96页 |
| ·实验系统及参数测量的介绍 | 第96-99页 |
| ·驱动源平台 | 第96-97页 |
| ·束流的参数测量 | 第97页 |
| ·微波参数的测量 | 第97-99页 |
| ·测量系统的标定 | 第99-101页 |
| ·接收天线的有效面积 | 第99-100页 |
| ·衰减器及微波电缆的衰减值 | 第100页 |
| ·晶体检波器的灵敏度 | 第100-101页 |
| ·实验结果 | 第101-107页 |
| ·典型实验结果 | 第101-104页 |
| ·工作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104-107页 |
| ·实验结果讨论 | 第107页 |
| ·非对称模式的激励与抑制 | 第107-112页 |
| ·非对称模式的分析 | 第107-110页 |
| ·新型电子收集极对非对模式的抑制 | 第110-11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 第六章 Ku波段同轴渡越时间振荡器的拓展研究 | 第113-122页 |
| ·Ku波段低磁场同轴渡越器件的改进研究 | 第113-117页 |
| ·模型结构及基本物理分析 | 第113-115页 |
| ·粒子模拟 | 第115-117页 |
| ·Ku波段无引导磁场同轴渡越器件的研究 | 第117-121页 |
| ·基本模型及物理思想 | 第117-119页 |
| ·粒子模拟 | 第119-1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 ·论文工作的总结 | 第122-124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 ·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125-126页 |
| 致谢 | 第126-1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8-136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