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第一节、外生菌根真菌 | 第12-19页 |
一、外生菌根的形态学结构 | 第12-14页 |
二、外生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的过程 | 第14-15页 |
1. 预共生 | 第14-15页 |
2. 共生 | 第15页 |
三、外生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间营养交换的分子机制 | 第15-16页 |
四、外生菌根真菌耐重金属胁迫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 第16-19页 |
1. 胞外机制 | 第17页 |
·有机酸络合 | 第17页 |
·细胞壁吸附 | 第17页 |
2. 胞内机制 | 第17-19页 |
·金属元素在胞内的转运 | 第17-18页 |
·金属元素在胞内的络合 | 第18-19页 |
第二节、金属硫蛋白 | 第19-24页 |
一、金属硫蛋白的定义、一般特征及功能 | 第19页 |
二、真菌金属硫蛋白基因的分类、功能与表达调控模式 | 第19-21页 |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双色蜡蘑金属硫蛋白基因的克隆、功能验证及表达调控分析 | 第24-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33页 |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外生菌根真菌 | 第24页 |
·细菌和酵母菌株 | 第24页 |
·质粒载体 | 第24-25页 |
·引物 | 第25页 |
·试剂 | 第25-26页 |
·仪器 | 第26页 |
·实验方法和技术 | 第26-33页 |
·双色蜡蘑总R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7页 |
·双色蜡蘑总D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PCR扩增双色蜡蘑MTs基因 | 第28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_2法) | 第28-29页 |
·PCR产物回收、连接与转化 | 第29-30页 |
·菌落PCR及测序 | 第30页 |
·质粒提取 | 第30-31页 |
·目的基因与酵母表达载体P424 GPD的酶切和连接 | 第31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转化、菌落PCR和测序 | 第31页 |
·转化酵母重组表达载体到相关酵母营养缺陷突变体中 | 第31-32页 |
·酵母生长表型检测 | 第32页 |
·双色蜡蘑对非生物胁迫的耐性分析 | 第32页 |
·荧光定量PCR | 第32-33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3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3-45页 |
·双色蜡蘑MTs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33-37页 |
·RT-PCR扩增双色蜡蘑MTs基因cDNA片段 | 第33-34页 |
·LbMTs在基因组上的位置、基因结构、蛋白序列分析 | 第34-37页 |
·酵母体内异源表达LbMTs对非生物胁迫的缓解作用 | 第37-39页 |
·LbMTs与P424 GPD的连接、转化及验证 | 第37页 |
·双色蜡蘑MTs基因在酵母突变体中的功能互补分析 | 第37-39页 |
·LbMTs的表达调控 | 第39-45页 |
·LbMTs在双色蜡蘑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研究与启动子分析 | 第39-42页 |
·LbMT1在重金属、H_2O_2胁迫下的表达调控研究 | 第42-45页 |
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真菌中一类新的金属硫蛋白基因家族鉴定 | 第46-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细菌和酵母菌株 | 第46页 |
·质粒载体 | 第46页 |
·试剂 | 第46-47页 |
·仪器 | 第47页 |
·实验方法和技术 | 第47-48页 |
·真菌中一类新的MTs基因家族大规模检索 | 第47页 |
·检索结果的拼接、组装、寻找ORF、去冗余 | 第47页 |
·序列比对和进化树的构建 | 第47页 |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 | 第47-48页 |
·酵母生长表型检测 | 第48页 |
2. 结果和讨论 | 第48-57页 |
·真菌中一类新的金属硫蛋白基因家族鉴定 | 第48-57页 |
·序列检索、拼接、组装、去冗余 | 第48页 |
·真菌中一类新的MTs基因家族鉴定与特征分析 | 第48-54页 |
·小立菀藓MT基因PpaMT功能的初步探究 | 第54-57页 |
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58-60页 |
全文结论 | 第58-59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附录一 P424 GPD质粒图谱 | 第66-68页 |
附录二 培养基配方 | 第68-70页 |
附录三 真菌金属硫蛋白新基因家族序列信息 | 第70-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