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住院患者细菌耐药情况及其证候学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一、耐药菌感染的现代医学研究综述 | 第13-25页 |
(一) 细菌耐药的起源和发展 | 第13-14页 |
1 细菌耐药的起源 | 第13-14页 |
2 细菌耐药的发展 | 第14页 |
(二) 细菌耐药的现状 | 第14-17页 |
1 耐药速度越来越快 | 第14-15页 |
2 耐药程度越来越高 | 第15页 |
3 耐药的地域越来越广 | 第15-16页 |
4 耐药菌的数量、种类越来越多 | 第16页 |
5 耐药针对的药物等级越来越高 | 第16页 |
6 耐药情况越来越严重 | 第16-17页 |
(三)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 | 第17-19页 |
1 生物化学水平的研究 | 第17-18页 |
(1) 产生灭活酶 | 第17页 |
(2) 改变靶位蛋白 | 第17页 |
(3) 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 第17-18页 |
(4) 加强主动外排系统 | 第18页 |
(5) 细菌蛋白网络学说 | 第18页 |
2 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 | 第18-19页 |
(1) 自身基因突变 | 第18页 |
(2) 获得外源基因 | 第18-19页 |
(四) 现代医学应对耐药菌的措施 | 第19-21页 |
1 研发新药物 | 第19-20页 |
2 联合用药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5页 |
二、中医药防治耐药菌感染的研究综述 | 第25-33页 |
(一) 中医对耐药菌的认识 | 第25-26页 |
(二) 中医对于耐药菌感染过程的认识 | 第26-27页 |
(三) 中医药防治耐药菌感染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1 单味中药的研究 | 第27-28页 |
2 中药复方的研究 | 第28页 |
3 中医治疗法则上的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3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3-53页 |
前言 | 第33-34页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34-37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34页 |
(二) 诊断及纳入标准 | 第34-36页 |
1 细菌耐药诊断标准 | 第34-35页 |
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35-36页 |
3 纳入标准 | 第36页 |
4 排除标准 | 第36页 |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36-37页 |
1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7页 |
3 统计方法 | 第37页 |
结果 | 第37-47页 |
1 耐药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第37-38页 |
2 耐药患者基础病情况 | 第38-39页 |
3 耐药患者住院天数及次数 | 第39-40页 |
4 耐药患者中医临床特征 | 第40-42页 |
·中医疾病分布 | 第40页 |
·中医证候特征 | 第40-41页 |
·所涉脏器 | 第41-42页 |
·致病因素 | 第42页 |
5 耐药菌感染情况 | 第42-45页 |
·常见耐药菌 | 第42-43页 |
·耐药抗菌素种类 | 第43-45页 |
·耐药类型 | 第45页 |
6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 第45-47页 |
讨论 | 第47-51页 |
1 细菌耐药与年龄的关系 | 第47页 |
2 细菌耐药与基础病的关系 | 第47-48页 |
3 细菌耐药与住院时间、住院次数的关系 | 第48页 |
4 耐药患者中医临床特征分析 | 第48-50页 |
5 患者耐药菌分布情况分析 | 第50-51页 |
6 耐药患者抗菌素使用情况分析 | 第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附表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