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碳组分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碳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17-19页 |
·二次有机碳的污染特征 | 第19-20页 |
·碳组分的来源分析 | 第20-21页 |
·南京市细颗粒物中碳组分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南京市细颗粒物样品采集及化学分析 | 第25-33页 |
·研究区域与采样点位 | 第25-27页 |
·研究区域和环境特征 | 第25页 |
·采样点位及代表性 | 第25-27页 |
·采样时间与设备 | 第27-29页 |
·采样时间与频次 | 第27-28页 |
·采样设备及采样流程 | 第28-29页 |
·化学组分分析 | 第29-33页 |
·样品中含碳组分分析 | 第29-30页 |
·水溶性离子分析 | 第30-31页 |
·元素组分分析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南京市PM_(2.5)碳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33-54页 |
·碳组分的总体特征 | 第33-40页 |
·PM_(2.5)碳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0-47页 |
·OC空间分布特征 | 第40-43页 |
·EC空间分布特征 | 第43-44页 |
·OC/EC和SOC、POC空间分布特征 | 第44-47页 |
·PM_(2.5)碳组分的季节分布特征 | 第47-52页 |
·OC季节分布特征 | 第47-49页 |
·EC季节分布特征 | 第49-50页 |
·OC/EC和SOC、POC季节分布特征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PM_(2.5)碳组分与其它组分的相关性研究 | 第54-64页 |
·OC和EC的相关性研究 | 第54-56页 |
·碳组分与水溶性离子的相关性研究 | 第56-62页 |
·碳组分与气态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典型污染过程分析 | 第64-71页 |
·清洁天和重污染天碳组分特征分析 | 第64-67页 |
·亚青会和青奥会污染调控期间碳组分特征分析 | 第67-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碳组分来源及控制对策的初步研究 | 第71-83页 |
·碳组分来源分析方法的比较 | 第71-78页 |
·比值判断法 | 第71-72页 |
·碳谱分析法 | 第72-73页 |
·受体模型源解析法 | 第73-76页 |
·源模型法 | 第76-78页 |
·南京市细颗粒物中碳组分来源分析 | 第78-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7页 |
·主要结论 | 第83-85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