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3-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37页 |
·绪论 | 第14页 |
·分子光物理与光化学过程 | 第14-20页 |
·分子紫外可见吸收 | 第14-15页 |
·分子单重激发态 | 第15-16页 |
·分子三重激发态 | 第16-17页 |
·能量转移机制 | 第17-19页 |
·雅布隆斯基能级图 | 第19-20页 |
·三重态光敏剂的种类与研究进展 | 第20-30页 |
·基于过渡金属配合物的三重态光敏剂 | 第20-26页 |
·基于卤素的三重态光敏剂 | 第26-28页 |
·无重元素的三重态光敏剂 | 第28-30页 |
·三重态光敏剂的应用 | 第30-35页 |
·三重态光敏剂在TTA上转换领域的应用 | 第30-33页 |
·三重态光敏剂在光催化有机反应领域的应用 | 第33-35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第35-37页 |
2 合成、测试仪器与方法 | 第37-43页 |
·引言 | 第37页 |
·分子合成原料、试剂与表征手段 | 第37页 |
·有机三重态光敏剂光物理性质研究方法 | 第37-43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37页 |
·有机三重态光敏剂光物理性质测试仪器及方法 | 第37-38页 |
·理论计算 | 第38-39页 |
·TTA上转换测试体系的组装与测试方法 | 第39-40页 |
·光氧化测试体系的组装与测试方法 | 第40-41页 |
·光催化测试体系的组装与测试方法 | 第41-43页 |
3 卤代NDI和Bodipy类单一吸光团光敏剂的合成与应用 | 第43-68页 |
·概述 | 第43页 |
·溴代萘二酰亚胺三重态光敏剂的合成与应用 | 第43-56页 |
·分子设计与合成路线 | 第43-44页 |
·中间体及NDI衍生物的合成 | 第44-46页 |
·目标分子3-1~3-6的光物理与光化学性质 | 第46-50页 |
·溴代NDI作为三重态光敏剂在TTA上转换领域的应用 | 第50-54页 |
·溴代NDI作为三重态光敏剂在光氧化中的应用 | 第54-56页 |
·介孔材料固载化碘代Bodipy的合成及其光催化应用 | 第56-67页 |
·分子设计 | 第56页 |
·中间体与目标产物的合成 | 第56-59页 |
·光催化剂表征与光物理性质 | 第59-62页 |
·KIT-1-B作为异相催化剂在光催化中的应用 | 第62-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4 碘代Bodipy类宽谱带吸光有机三重态光敏剂的合成与应用 | 第68-100页 |
·概述 | 第68页 |
·宽谱带吸光有机三重态光敏剂的合成、性质研究及光氧化应用 | 第68-88页 |
·分子设计 | 第68页 |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68-75页 |
·分子4-1-4-3光物理与光化学性质 | 第75-83页 |
·碘代氮杂Bodipy宽谱带吸光三重态光敏剂在光氧化中的应用 | 第83-88页 |
·宽谱带吸光三重态光敏剂在光催化中的应用 | 第88-98页 |
·分子设计 | 第89页 |
·光催化有机反应一般实验过程 | 第89-90页 |
·新型光催化剂的光物理与光化学性质 | 第90-91页 |
·宽谱带吸光三重态光敏剂应用于[3+2]环加成/氧化串联反应 | 第91-95页 |
·宽谱带吸光三重态光敏剂在有氧光催化和Cu(Ⅰ)催化结合的炔基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95-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5 基于C_(60)电子自旋转换单元的Bodipy类有机三重态光敏剂的合成与应用 | 第100-139页 |
·概述 | 第100-101页 |
·基于C_(60)-Bodipy衍生物的有机三重态光敏剂的合成与应用 | 第101-116页 |
·分子设计与合成路线 | 第101-103页 |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103-106页 |
·5-1~5-6的光物理与光化学性质 | 第106-112页 |
·光敏剂5-1~5-6应用于TTA上转换 | 第112-116页 |
·基于氢键作用C_(60)-Bodipy衍生物超分子三重态光敏剂的制备及性质 | 第116-137页 |
·分子设计 | 第117页 |
·中间体与氢键体系模块的合成 | 第117-125页 |
·目标分子5-7~5-13的光物理与光化学性质 | 第125-135页 |
·基于氢键的Bodipy-C_(60)组装体系作为单线态氧敏化剂 | 第135-136页 |
·氢键Bodipy-C_(60)组装体系在TTA上转换领域的应用 | 第136-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1页 |
·结论 | 第139-140页 |
·展望 | 第140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5页 |
附录A 名词与试剂缩写 | 第155-156页 |
附录B 目标分子的~1H NMR表征图谱 | 第156-167页 |
作者简介 | 第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67-170页 |
致谢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