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扶贫开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 选题的目的 | 第10-11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贫困和扶贫开发的理论阐述 | 第17-29页 |
一、贫困的相关理论 | 第17-21页 |
(一) 贫困的定义 | 第17页 |
(二) 贫困线的划分 | 第17-18页 |
(三) 贫困的类型 | 第18-19页 |
(四) 贫困村的确定方式 | 第19-21页 |
二、扶贫开发相关理论 | 第21-29页 |
(一) 扶贫开发的基础理论 | 第21-22页 |
(二) 我国主要扶贫开发方式 | 第22-26页 |
(三) 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 第26-29页 |
第三章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概况及问题分析 | 第29-41页 |
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历程 | 第29-30页 |
(一) 救济式扶贫阶段 | 第29页 |
(二) 农村改革推动扶贫阶段 | 第29页 |
(三) 扶贫开发推进阶段 | 第29-30页 |
(四) “八七”扶贫攻坚阶段 | 第30页 |
(五) 开发式扶贫整合阶段 | 第30页 |
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 | 第30-33页 |
(一) 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 | 第30-32页 |
(二) 建立科学监测系统与瞄准机制 | 第32页 |
(三) 基础设施状况改善 | 第32-33页 |
(四) 由“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 | 第33页 |
三、扶贫开发工作中仍存在的问题 | 第33-38页 |
(一) 扶贫开发资金利用率不高 | 第34-35页 |
(二) 返贫现象严重 | 第35-36页 |
(三) 扶贫开发主体单一 | 第36页 |
(四) 扶贫开发责任制难落实 | 第36-37页 |
(五) 扶贫开发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 | 第37-38页 |
四、扶贫开发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1页 |
(一) 扶贫资金管理机制与投入的失衡 | 第38页 |
(二) 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低 | 第38-39页 |
(三) 非政府组织参与程度低 | 第39-40页 |
(四) 缺乏政府监督 | 第40页 |
(五) 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对策研究 | 第41-54页 |
一、加大扶贫资金监管力度 | 第41-44页 |
(一) 精准扶贫—完善扶贫开发瞄准机制 | 第41-42页 |
(二) 对扶贫资金使用严格监管 | 第42-43页 |
(三)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推进产业化脱贫 | 第43-44页 |
二、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综合素质 | 第44-46页 |
(一) 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 | 第44-45页 |
(二) 大力发展技能培训 | 第45页 |
(三) 加大科技扶贫“造血”力度 | 第45-46页 |
三、统筹各界资源共同参与 | 第46-49页 |
(一) 加大舆论宣传,深入调查研究 | 第46-47页 |
(二) 推动NGO发展,培育多元扶贫主体 | 第47-48页 |
(三) 提升贫困人口自主脱贫参与度 | 第48-49页 |
四、加强扶贫开发队伍建设 | 第49-51页 |
(一) 强化领导责任制,完善监督机制 | 第49页 |
(二)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 第49-51页 |
五、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 | 第51-54页 |
(一) 加强公民教育,强化生态扶贫意识 | 第51-52页 |
(二)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防灾减灾 | 第52页 |
(三) 落实生态移民,缓解人口饱和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介 | 第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