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巷道局部弱支护效应分析与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1 绪论 | 第17-33页 |
·研究背景 | 第17页 |
·深部巷道围岩破坏变形和支护技术研究综述 | 第17-27页 |
·深部巷道围岩破坏变形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巷道围岩蠕变变形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巷道围岩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巷道围岩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7-29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9-3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2 深部巷道围岩室内蠕变试验研究 | 第33-53页 |
·岩石基本力学性质测试 | 第33-38页 |
·采样与加工 | 第34页 |
·试验设备 | 第34-35页 |
·压缩变形试验过程及结果 | 第35-38页 |
·蠕变试验设备 | 第38-40页 |
·蠕变试验岩样加工 | 第40页 |
·蠕变试验方案 | 第40-43页 |
·加载方式 | 第40-41页 |
·加载应力确定 | 第41-42页 |
·试验步骤 | 第42-43页 |
·蠕变试验试验结果分析 | 第43-52页 |
·单轴压缩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三轴压缩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围压对岩石蠕变的影响分析 | 第50-52页 |
·本章结论 | 第52-53页 |
3 深部软岩巷道局部弱支护效应分析 | 第53-65页 |
·圆形巷道局部弱支护力学模型建立及弹性解析 | 第53-61页 |
·局部弱支护巷道的流变变形 | 第61-62页 |
·本章结论 | 第62-65页 |
4 三维网壳锚喷支护理论分析 | 第65-87页 |
·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及支护原则 | 第65-70页 |
·软岩巷道变形形态 | 第65-66页 |
·软岩巷道围岩变形量的构成 | 第66页 |
·软岩巷道受力 | 第66-67页 |
·软岩巷道难支护原因 | 第67-68页 |
·软岩巷道支护原则 | 第68-70页 |
·支护结构与围岩的相互作用 | 第70-73页 |
·结构支护特性 | 第70-71页 |
·结构支护机理 | 第71-72页 |
·结构与岩体相互作用机理 | 第72-73页 |
·计算理论模型 | 第73-75页 |
·壳体结构概述 | 第73-74页 |
·问题分析与理论模型 | 第74-75页 |
·内力计算 | 第75-86页 |
·巷道围岩应力分析 | 第75-79页 |
·支护载荷确定 | 第79-81页 |
·内力计算 | 第81-86页 |
·本章结论 | 第86-87页 |
5 三维网壳衬砌结构模型试验 | 第87-99页 |
·概述 | 第87页 |
·相似模型试验基本理论 | 第87-88页 |
·单片结构模型试验 | 第88-96页 |
·模型设计 | 第88-90页 |
·模型制作 | 第90-91页 |
·试验加载与测量 | 第91-92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92-96页 |
·整架结构承载力试验 | 第96-97页 |
·本章结论 | 第97-99页 |
6 三维网壳锚喷结构支护巷道数值模拟 | 第99-111页 |
·概述 | 第99页 |
·Midas/GTS软件简介 | 第99-102页 |
·数值计算分析 | 第102-110页 |
·计算模型建立原则 | 第102-103页 |
·模型建立 | 第103-105页 |
·模型数值计算及结果 | 第105-110页 |
·本章结论 | 第110-111页 |
7 三维网壳锚喷结构设计与工程应用评价 | 第111-133页 |
·工程概述 | 第111-113页 |
·工程概况 | 第111-112页 |
·支护方案确定 | 第112-113页 |
·三维网壳支架设计 | 第113-118页 |
·支架结构形式 | 第113-115页 |
·结构形式选择 | 第115-118页 |
·三维网壳支架加工要求与加工胎具 | 第118-120页 |
·加工要求与规范 | 第118-119页 |
·加工胎具 | 第119-120页 |
·现场施工 | 第120-122页 |
·施工要求 | 第121页 |
·施工过程 | 第121-122页 |
·现场监测与评价 | 第122-132页 |
·监测设计原理 | 第122-123页 |
·监测目的 | 第123-124页 |
·监测内容 | 第124-125页 |
·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125-132页 |
·本章结论 | 第132-133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7页 |
·主要结论 | 第133-134页 |
·创新点 | 第134-135页 |
·展望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