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性的当代建造技艺研究--以响堂禅修院设计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佛学胜地亟需保护和复兴 | 第10页 |
·矿区生态环境亟需修复 | 第10页 |
·传统建造技艺亟需传承和发展 | 第10-11页 |
·重点概念和创新点 | 第11-14页 |
·响堂山文化园 | 第11页 |
·技艺 | 第11-12页 |
·地域性 | 第12页 |
·当代性 | 第12-13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对响堂山地区 | 第14页 |
·对建筑技艺的认知 | 第14页 |
·对当代建筑的困境 | 第14页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4-17页 |
·文献阅读 | 第14-15页 |
·实地调研 | 第15页 |
·综合阐释 | 第15页 |
·论文框架 | 第15-17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对比 | 第17-28页 |
·关于响堂山地域性的研究 | 第17-23页 |
·地域性建筑理论和实践发展 | 第17-18页 |
·响堂山当地地域性研究 | 第18-20页 |
·响堂山当代建筑现状 | 第20-23页 |
·关于地域性技艺的研究 | 第23-28页 |
·响堂山当地技艺——砌筑文化 | 第23页 |
·国外砌筑技艺的研究 | 第23-28页 |
第3章 响堂山地域特点调研分析 | 第28-49页 |
·当地传统技艺 | 第28-40页 |
·常乐寺 | 第29-30页 |
·玉皇阁 | 第30-31页 |
·磁州窑 | 第31-32页 |
·集贤村 | 第32-33页 |
·当地传统建筑的对比分析 | 第33-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当地生态环境 | 第40-46页 |
·地形特征 | 第41-43页 |
·气候水文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当代佛学思想对建筑的影响 | 第46-49页 |
·当代佛教思想对空间的影响 | 第46-47页 |
·当代禅修行为对空间的影响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具体策略和案例研究 | 第49-75页 |
·尊重传统建筑技艺 | 第49-52页 |
·低技特征 | 第49-50页 |
·传统建筑的空间原型 | 第50-52页 |
·采用生态修复的技艺 | 第52-54页 |
·顺应山体现状 | 第52-53页 |
·景观技术 | 第53-54页 |
·材料的选取 | 第54-57页 |
·继承和改造传统材料 | 第54-56页 |
·使用生态型材料 | 第56-57页 |
·材料的建构 | 第57-66页 |
·砌体的结构性能 | 第58-60页 |
·砌体的热工性能 | 第60-61页 |
·砌体的美学性能 | 第61-66页 |
·水文组织营造自然景观 | 第66-70页 |
·泄洪冲沟塑造生态湿地 | 第67-68页 |
·立面的防水排水 | 第68-69页 |
·屋顶的防水排水 | 第69-70页 |
·采光通风烘托建筑氛围 | 第70-75页 |
·光和影的对比 | 第70-73页 |
·光对材料的表现 | 第73-75页 |
第5章 项目实践 | 第75-98页 |
·方案概况 | 第75-76页 |
·方案生成 | 第76-80页 |
·生态修复 | 第76-77页 |
·因凭山势 | 第77-78页 |
·拓展用地 | 第78-79页 |
·朝向布局 | 第79页 |
·行禅步道 | 第79页 |
·景观介入 | 第79-80页 |
·功能布局 | 第80-83页 |
·材料运用 | 第83-90页 |
·笼盔 | 第83-86页 |
·砖砌体 | 第86-89页 |
·其他材料 | 第89-90页 |
·重点构造 | 第90-98页 |
·防水排水 | 第90-95页 |
·保温隔热 | 第95-96页 |
·采光设计 | 第96-98页 |
总结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附录A 设计图纸 | 第102-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图表目录 | 第112-11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