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佛学研究中心布局与空间营造探索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参与设计响堂佛学研究中心的契机 | 第10页 |
·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保护和兴建 | 第10页 |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研究范围 | 第11页 |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概念分析 | 第12-13页 |
·响堂山 | 第12页 |
·汉传佛教寺院 | 第12-13页 |
·寺院布局 | 第13页 |
·寺院的空间营造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文献研究 | 第13页 |
·案例比较研究 | 第13-14页 |
·实证研究 | 第14页 |
·论文结构与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中国汉传佛教寺院布局的演变与形成 | 第16-39页 |
·汉传佛教寺院布局演变 | 第16-33页 |
·中国佛教起源 | 第16页 |
·传入初期——两汉 | 第16-17页 |
·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 | 第17-22页 |
·两晋、南北朝前期 | 第19-20页 |
·南北朝后期 | 第20-22页 |
·融合时期——隋 | 第22-23页 |
·繁荣时期——唐 | 第23-28页 |
·持续时期——宋 | 第28-30页 |
·衰落时期——元明清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汉传佛寺平面布局形成因素 | 第33-34页 |
·佛教思想的影响 | 第33页 |
·儒家思想的影响 | 第33-34页 |
·道家思想的影响 | 第34页 |
·汉传佛寺平面布局类型 | 第34-38页 |
·轴线式布局 | 第34-36页 |
·廊院式布局 | 第36页 |
·主从式布局 | 第36-37页 |
·自由式布局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空间营造 | 第39-48页 |
·佛教寺院的空间序列 | 第39-41页 |
·前导空间 | 第39页 |
·礼佛空间 | 第39-40页 |
·研修生活空间 | 第40-41页 |
·自然环境和寺院空间的结合 | 第41-42页 |
·建筑空间与山体地形的结合 | 第41-42页 |
·平台的利用 | 第41页 |
·流线的设计 | 第41-42页 |
·建筑空间与自然风景的结合 | 第42页 |
·现代汉传佛教寺院空间组织 | 第42-44页 |
·二元——礼佛区+研修区 | 第42-43页 |
·三元——礼佛区+法区+僧区 | 第43-44页 |
·四元——礼佛区+法区+僧区+对外接待区 | 第44页 |
·现代汉传佛教寺院案例 | 第44-48页 |
·日本光明寺 | 第44-46页 |
·台湾菩萨寺 | 第46-47页 |
·台湾法鼓山农禅寺 | 第47-48页 |
第4章 响堂山文化园规划 | 第48-57页 |
·项目概述 | 第48-53页 |
·响堂山及响堂山石窟概况 | 第49-50页 |
·常乐寺概况 | 第50-51页 |
·自然与人文条件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响堂山文化园规划布局 | 第53-57页 |
·建设地点选址 | 第53-54页 |
·功能布局 | 第54-55页 |
·交通组织 | 第55-57页 |
第5章 响堂佛学研究中心方案 | 第57-75页 |
·方案概述 | 第57页 |
·设计缘起及思考 | 第57-59页 |
·朝向 | 第59页 |
·布局 | 第59-63页 |
·布局方案一 | 第59-60页 |
·布局方案二 | 第60-61页 |
·布局方案三 | 第61-63页 |
·功能分布 | 第63-70页 |
·礼佛区 | 第65-67页 |
·对外接待区 | 第67-68页 |
·内部研修区 | 第68-70页 |
·交通流线 | 第70-71页 |
·景观分析 | 第71页 |
·构造分析 | 第71-75页 |
第6章 结语 | 第75-78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小结 | 第75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75-76页 |
·论文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76页 |
·研究经验总结 | 第76-78页 |
附录:图纸 | 第78-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图表目录 | 第91-9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