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前言 | 第7-20页 |
| ·选题依据 | 第7-8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8页 |
| ·研究任务 | 第8页 |
| ·文献综述 | 第8-20页 |
| ·足弓的解剖 | 第8-9页 |
| ·跑步技术分类 | 第9页 |
| ·中足跑技术 | 第9-11页 |
| ·伸髋肌群解剖 | 第11-12页 |
| ·伸髋肌群力量训练和活动度改善 | 第12-13页 |
| ·拉伸的分类 | 第13-15页 |
| ·伸髋肌群与跑步 | 第15页 |
| ·伸髋肌群与中足跑技术 | 第15-16页 |
| ·跑步地点对于跑步技术的影响 | 第16-17页 |
| ·对跑步摆动动作的阶段划分 | 第17-18页 |
| ·三维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发展现状 | 第18-20页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0-25页 |
|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 ·研究用鞋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 ·三维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测量法 | 第21-22页 |
| ·实验分组与训练干预 | 第22-23页 |
|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 ·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25-40页 |
| ·髋关节在跑步过程中各阶段动作的生物力学 | 第25-27页 |
| ·后伸阶段动作特点及作用 | 第25页 |
| ·后摆阶段动作特点及其作用 | 第25-26页 |
| ·前摆阶段的动作特点及其作用 | 第26页 |
| ·下压阶段的动作特点及其作用 | 第26-27页 |
| ·缓冲后蹬阶段的动作特点及其作用 | 第27页 |
|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中足跑 | 第27-29页 |
| ·相关生物力学数据总表 | 第29页 |
| ·髋关节活动度 | 第29-30页 |
| ·伸髋肌群的力量 | 第30-33页 |
| ·后伸过程的平均角速度 | 第33-34页 |
| ·相邻两个落地点的X轴位移(步幅) | 第34-35页 |
| ·训练前后两髋中点与足跟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移 | 第35-36页 |
| ·落地瞬间躯干与地面夹角 | 第36-37页 |
| ·着地后COP过渡到足中部转移时间 | 第37-38页 |
| ·足底压力最大值分析 | 第38-39页 |
| ·反作用力的平均加载率 | 第39-40页 |
| 4 结论与建议 | 第40-42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跑者的跑姿产生了改变 | 第40页 |
| ·髋关节活动度和伸髋肌群力量改善有助于掌握中足跑技术 | 第40页 |
| ·中足跑具有很强的运动学意义 | 第40页 |
| ·本次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第40-41页 |
| ·建议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附件 | 第46-51页 |
| 1. 附件一:具体训练内容 | 第46-48页 |
| ·拉伸课程 | 第46页 |
| ·臀肌激活训练 | 第46页 |
| ·协调性训练 | 第46页 |
| ·平地快走训练 | 第46-47页 |
| ·路跑训练 | 第47页 |
| ·路跑加速训练 | 第47-48页 |
| 2. 附件二:具体训练安排 | 第48-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