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详细摘要 | 第6-9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9-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6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深部煤层冲击地压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冲击地压监测预警研究 | 第19-21页 |
·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 | 第21页 |
·目前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矿井地质特征及煤岩物理力学特性 | 第26-36页 |
·矿井概况 | 第26-29页 |
·煤层特性 | 第27-28页 |
·可采煤层顶底板特性 | 第28-29页 |
·地质构造特征 | 第29-31页 |
·矿井整体构造特征 | 第29-30页 |
·断层产状及控制情况 | 第30页 |
·地质构造的影响 | 第30-31页 |
·煤岩物理力学特征 | 第31-35页 |
·深部煤样微细观特征研究 | 第31-34页 |
·深部煤岩力学测定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开滦矿区赵各庄矿深部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诱因及影响因素数值分析 | 第36-68页 |
·深部冲击地压发生规律及显现特征 | 第36-38页 |
·赵各庄矿冲击地压事故统计 | 第36-37页 |
·赵各庄冲击地压发生规律分析 | 第37-38页 |
·赵各庄矿深部煤层冲击地压发生机理 | 第38-49页 |
·煤岩层赋存条件及特性 | 第38-39页 |
·应力场引发冲击地压发生机理 | 第39-49页 |
·赵各庄矿深部煤层冲击地压发生诱因分析 | 第49-67页 |
·FLAC3D 三维数值模拟方法 | 第49-52页 |
·不同埋深对深煤层工作面冲击地压的影响 | 第52-60页 |
·不同侧压系数对深煤层工作面冲击地压的影响 | 第60-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开滦矿区深部煤层冲击地压监测与防治系统 | 第68-102页 |
·实验矿区概况及冲击地压监测和防治存在的问题 | 第68-69页 |
·实验矿区地质构造概况 | 第68-69页 |
·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69页 |
·开滦矿区深部煤层冲击地压监测与防治系统构建 | 第69-82页 |
·冲击地压监测和防治技术的现状及不足 | 第69-70页 |
·冲击地压监测与防治系统的建立 | 第70-72页 |
·赵各庄深部煤层实施的冲击地压监测方法 | 第72-78页 |
·赵各庄深部煤层实施的冲击地压防治措施 | 第78-82页 |
·现场冲击地压监测与防治实践 | 第82-99页 |
·采区概况及冲击危险性分析 | 第82-83页 |
·基于微震的动压及冲击地压监测及防治 | 第83-91页 |
·局部位置的冲击危险性评价及防治 | 第91-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2页 |
第五章 深部煤层冲击地压防治措施优化 | 第102-142页 |
·保护层开采 | 第102-111页 |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 第102-103页 |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3-111页 |
·采煤方法的优选 | 第111-116页 |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 第112页 |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112-116页 |
·卸压巷布设位置优化 | 第116-128页 |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116-117页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117-128页 |
·深部动压巷道合理支护方式 | 第128-140页 |
·动压巷道数值模型建立 | 第129页 |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129-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2-146页 |
·主要结论 | 第142-14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44页 |
·展望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4页 |
致谢 | 第154-156页 |
作者简介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