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本文的可能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煤炭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理论 | 第19-24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技术创新的内涵 | 第19-20页 |
·煤炭产业的内涵 | 第20页 |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0-24页 |
·熊彼特创新理论 | 第20页 |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 第20-21页 |
·古典增长理论 | 第21-22页 |
·新古典增长理论 | 第22页 |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22-23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3-24页 |
第3章 山西煤炭产业技术创新的阶段划分 | 第24-33页 |
·以往学者对煤炭产业技术创新阶段划分的概括与评论 | 第24-27页 |
·对我国技术创新阶段划分的概括及评论 | 第24-25页 |
·对美国硅谷技术创新演进阶段的概括及评论 | 第25-26页 |
·对韩国技术创新演进阶段的概括及评论 | 第26页 |
·其他学者对我国技术创新演进阶段的概括及评论 | 第26-27页 |
·山西煤炭产业技术创新阶段划分的经济学原则 | 第27-28页 |
·山西煤炭产业技术创新阶段划分所选指标的重要依据 | 第28页 |
·山西煤炭产业技术创新的阶段划分 | 第28-31页 |
·直接引进技术阶段 | 第29页 |
·第一过渡阶段 | 第29页 |
·吸收转化再创新阶段 | 第29-30页 |
·第二过渡阶段 | 第30-31页 |
·自主创新阶段 | 第31页 |
·山西煤炭产业技术创新各阶段的比较分析 | 第31-33页 |
第4章 技术创新对山西煤炭产业增长贡献的分析 | 第33-43页 |
·样本选取和数据处理 | 第33页 |
·模型基本假定 | 第33-34页 |
·研究方法说明 | 第34-35页 |
·模型建立 | 第35-36页 |
·实证检验 | 第36-40页 |
·模型结论 | 第40-43页 |
第5章 技术创新对山西煤炭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贡献的分析 | 第43-49页 |
·技术创新促进山西煤炭产业的安全发展、绿色发展 | 第43-45页 |
·山西煤炭产业生产中事故率、死亡率的不断下降 | 第43-44页 |
·清洁生产技术的日益推广 | 第44-45页 |
·技术创新推动山西煤炭产业链条的不断优化 | 第45-46页 |
·横向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 | 第45页 |
·纵向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 | 第45-46页 |
·技术创新促进了煤炭产业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出现 | 第46-48页 |
·煤炭新产品的不断出现 | 第46-47页 |
·煤炭新技术的不断出现 | 第47-48页 |
·煤炭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 | 第48-49页 |
·煤炭信息技术在山西煤炭企业的广泛推广 | 第48页 |
·煤炭信息技术在重点领域的应用 | 第48-49页 |
第6章 增长贡献、结构转型升级贡献和所处阶段的比较分析 | 第49-56页 |
·技术创新对山西煤炭产业增长贡献的比较分析 | 第49-52页 |
·技术创新贡献率与资本、劳动力贡献率的比较分析 | 第49-50页 |
·技术创新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 | 第50页 |
·技术创新贡献率与先进省份的比较分析 | 第50-51页 |
·技术创新贡献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分析 | 第51-52页 |
·结构转型升级贡献的比较分析 | 第52-53页 |
·山西煤炭产业结构转型的总体要求 | 第52页 |
·山西煤炭产业低碳化、循环化的比较分析 | 第52-53页 |
·山西煤炭产业信息化的比较分析 | 第53页 |
·山西煤炭产业技术所处阶段的比较分析 | 第53-56页 |
·目前山西煤炭产业技术创新的所处阶段 | 第53-54页 |
·山西技术创新所处阶段与发达国家所处阶段的比较分析 | 第54-56页 |
第7章 加快山西煤炭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思路、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 第56-65页 |
·全力推动“三个转变”是加快山西煤炭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 第56页 |
·阻碍“三个转变”的制约因素 | 第56-59页 |
·现有体制 | 第56-57页 |
·传统观念 | 第57-58页 |
·金融瓶颈 | 第58-59页 |
·市场需求 | 第59页 |
·从政府层面加快“三个转变”的建议 | 第59-61页 |
·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先进的创新思想 | 第59-60页 |
·制定清洁、绿色评价体系,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 第60页 |
·追踪已出台政策的效果,及时补充完善 | 第60页 |
·建立科技支出分配机制,保证有充足的财政投入 | 第60-61页 |
·减轻煤炭企业税费负担,保护煤炭企业的发展 | 第61页 |
·从企业层面加快“三个转变”的建议 | 第61-63页 |
·建立人才激励制度,吸引优秀人才 | 第61-62页 |
·加大对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 | 第62页 |
·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 | 第62页 |
·鼓励煤炭企业自行组合形成规模更大的煤炭集团 | 第62-63页 |
·延长煤炭产业链条,发展深加工技术 | 第63页 |
·创新企业管理,保障技术创新环境 | 第63页 |
·从金融机构层面加快“三个转变”的建议 | 第63-64页 |
·提供有力的融资平台,支持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 | 第63-64页 |
·购买煤炭企业股份,与煤炭企业互相持股 | 第64页 |
·针对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开发新的保险品种 | 第64页 |
·从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层面加快“三个转变”的建议 | 第64-65页 |
·提高山西高等教育水平,培养煤炭技术人才 | 第64页 |
·分析当前市场需求和煤炭企业实际情况积极进行研发 | 第64-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