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论文可能创新点 | 第17-20页 |
| 2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 ·相关概念 | 第20-24页 |
| ·乡村 | 第20-21页 |
| ·美丽乡村 | 第21-23页 |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23页 |
| ·农村城镇化 | 第23页 |
| ·农业产业化 | 第23-24页 |
| ·乡村旅游 | 第24页 |
| ·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 ·人居环境理论 | 第25-26页 |
| ·“原乡规划”理论 | 第26-28页 |
| 3 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借鉴 | 第28-38页 |
| ·国外典型国家农村建设实践经验与借鉴 | 第28-33页 |
| ·韩国的新村运动 | 第28-30页 |
| ·日本的造村运动 | 第30-31页 |
| ·德国的村庄更新 | 第31-33页 |
|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借鉴 | 第33-38页 |
| ·浙江安吉中国美丽乡村模式 | 第33-34页 |
| ·成都锦江区三圣乡“五朵金花”模式 | 第34-35页 |
| ·江西婺源中国最美乡村模式 | 第35-38页 |
| 4 瑶岗仙镇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 第38-48页 |
| ·宜章县瑶岗仙镇的基本概况 | 第38-39页 |
| ·宜章县瑶岗仙镇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 第39-44页 |
|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 第39-40页 |
| ·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 第40-41页 |
|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 第41-42页 |
| ·农业产业加速发展 | 第42-43页 |
| ·社会公共事业和救助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 | 第43-44页 |
| ·宜章县瑶岗仙镇美丽乡村建设的优势条件分析 | 第44-48页 |
| ·区位优势 | 第44页 |
| ·水利优势 | 第44页 |
| ·资源优势 | 第44-45页 |
| ·人文优势 | 第45-46页 |
| ·生态优势 | 第46页 |
| ·机遇优势 | 第46-48页 |
| 5 宜章县瑶岗仙镇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48-52页 |
| ·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村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 第48-49页 |
| ·农民建房缺少规划,缺少“美丽”的观念意识 | 第49页 |
| ·建设人才短缺,农民主动性不强,主体意识被忽视 | 第49-50页 |
| ·功利性蔓延至农村,“小农思想”加重 | 第50-51页 |
| ·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 第51-52页 |
| 6 宜章县瑶岗仙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对策与建议 | 第52-62页 |
| ·坚持生态立镇战略,政府主导,营造好良好的乡村自然环境 | 第52-54页 |
| ·加强组织领导,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生态建设 | 第52-53页 |
| ·整治农村环境,完善村规民约,建立长效机制 | 第53-54页 |
| ·强化宣传引导,利用清洁能源,提升生产生活环境 | 第54页 |
| ·规范管理农民建房,强化执法,做好“产、村、景”一体化村庄规划 | 第54-56页 |
| ·实行镇、村、组“三级联动”,规范农民建房管理 | 第54-55页 |
| ·科学编制规划,重点突出“八个一”项目建设 | 第55页 |
| ·严格审批程序,坚持原则把规划执行到位 | 第55-56页 |
| ·强化农民责任,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集中力量共同参与 | 第56-57页 |
| ·加强政策引导,改变农民“等靠要”的被动思想 | 第56页 |
| ·民主决策议事,确保农民享有自己当家作主的权益 | 第56页 |
| ·发挥党组织作用,汇聚集体力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 第56-57页 |
| ·综合整治土地,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景区 | 第57-59页 |
| ·因地制宜整治农村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益 | 第57-58页 |
|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 第58页 |
| ·发挥传统和现代耕作优势,打造现代农业景区 | 第58-59页 |
| ·创新金融机制,发挥杠杆作用,激发农村金融活力 | 第59-62页 |
| ·开展信用工程建设,创新信贷产品,推动农民创业增收 | 第59页 |
| ·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作用,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能 | 第59-60页 |
| ·坚持多元投入,用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