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色烟管菌诱变提高漆酶产量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漆酶的分布 | 第11-13页 |
| ·植物漆酶 | 第11-12页 |
| ·真菌漆酶 | 第12页 |
| ·细菌漆酶 | 第12页 |
| ·动物漆酶 | 第12-13页 |
| ·漆酶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第13页 |
| ·漆酶的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 ·影响漆酶合成的因素 | 第14-16页 |
| ·碳源和氮源 | 第14-15页 |
| ·金属离子 | 第15页 |
| ·诱导剂 | 第15页 |
| ·培养条件 | 第15-16页 |
| ·漆酶的应用 | 第16-18页 |
| ·漆酶在印染工业上的应用 | 第16-17页 |
| ·漆酶在造纸工业上的应用 | 第17页 |
| ·漆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 ·漆酶在环境工业上的应用 | 第18页 |
| ·漆酶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18页 |
| ·烟色烟管菌 | 第18页 |
| ·诱变育种 | 第18-20页 |
| ·紫外诱变 | 第19页 |
| ·γ射线 | 第19-20页 |
| ·复合诱变 | 第20页 |
| ·本实验立题依据 | 第20页 |
| ·本实验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烟色烟管菌的诱变选育 | 第22-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 ·菌株 | 第22页 |
|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 ·实验药品 | 第22页 |
| ·培养基 | 第22-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 ·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23页 |
| ·菌株的诱变及致死率的测定 | 第23页 |
| ·初筛 | 第23页 |
| ·复筛 | 第23页 |
| ·稳定性实验 | 第23-24页 |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24页 |
| ·漆酶的检测方法 | 第24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 ·紫外诱变 | 第24-27页 |
| ·~(60)Co-γ射线诱变 | 第27-30页 |
| ·讨论 | 第30页 |
| ·小结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漆酶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2-5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 ·菌株 | 第32页 |
|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 ·实验药品 | 第32页 |
| ·培养基 | 第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 ·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 第32-34页 |
| ·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4页 |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34页 |
| ·漆酶的检测方法 | 第34-35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48页 |
| ·发酵培养基配方的确定 | 第35-44页 |
| ·摇瓶发酵条件的确定 | 第44-48页 |
| ·讨论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诱变株Co-11扩大培养产漆酶的研究 | 第51-55页 |
|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 ·菌株 | 第51页 |
| ·主要仪器 | 第51页 |
| ·实验药品 | 第51页 |
| ·培养基 | 第51页 |
|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 ·菌株的活化 | 第51-52页 |
| ·250mL摇瓶发酵生产漆酶 | 第52页 |
| ·500mL摇瓶发酵生产漆酶 | 第52页 |
| ·1L摇瓶发酵生产漆酶 | 第52页 |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52页 |
| ·漆酶的检测方法 | 第52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 ·250mL摇瓶培养结果 | 第52-53页 |
| ·500mL摇瓶发酵生产漆酶 | 第53-54页 |
| ·1L摇瓶发酵生产漆酶 | 第54页 |
| ·讨论 | 第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5页 |
| ·创新点 | 第55-57页 |
| 第六章 展望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 附录A 图 | 第66-67页 |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