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城中村改造 | 第13页 |
·“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城市 | 第13-14页 |
·把青岛作为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7页 |
·相关概念界定和论述 | 第17-18页 |
·城中村 | 第17-18页 |
·城市空间 | 第18页 |
·城市空间角度的城中村改造 | 第18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 第18-21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青岛市城中村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1-34页 |
·青岛市及其城中村的总体状况概述 | 第21-27页 |
·青岛市概况 | 第21页 |
·城中村的地理位置和数量 | 第21-23页 |
·实地走访及问卷调研分析 | 第23-27页 |
·青岛市城中村空间形态现状特征分析 | 第27-32页 |
·功能分析 | 第27-28页 |
·环境景观分析 | 第28-29页 |
·道路网结构分析 | 第29-30页 |
·建筑群特征分析 | 第30-31页 |
·社会人文特征分析 | 第31-32页 |
·青岛市城中村发展与改造中的问题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34-44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借鉴 | 第34-38页 |
·国内城中村改造研究综述 | 第34页 |
·国内典型城市城中村改造案例解析 | 第34-36页 |
·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 第36-38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借鉴 | 第38-43页 |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第38-41页 |
·国外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理论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青岛市城中村空间形态分析及历史演变机制 | 第44-72页 |
·城中村空间形态历史演变分析 | 第44-47页 |
·城村“分离”时期 | 第44-45页 |
·城村“接触”时期 | 第45-46页 |
·城村“冲突”时期 | 第46-47页 |
·城村“交融”时期 | 第47页 |
·城中村空间形态演变的推动因素和机制 | 第47-50页 |
·经济与技术发展 | 第48页 |
·城市规模与结构的变化 | 第48-49页 |
·社会人文因素 | 第49页 |
·交通系统 | 第49页 |
·国家政策影响 | 第49-50页 |
·构成城中村空间形态的要素分析 | 第50-55页 |
·地域空间 | 第50-51页 |
·实体环境 | 第51-52页 |
·节点空间 | 第52-53页 |
·边界空间 | 第53页 |
·空间组织关系 | 第53-55页 |
·城中村空间形态的影响 | 第55-60页 |
·城中村对城市肌理的影响 | 第55-57页 |
·城中村对城市文脉的影响 | 第57-60页 |
·城中村空间形态的评估指标 | 第60-71页 |
·城中村的可认知性 | 第60-62页 |
·城中村的可达性 | 第62-65页 |
·城中村的完整性 | 第65-66页 |
·城中村的活力及可居性 | 第66-70页 |
·城中村的人性化尺度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城市空间形态角度下的青岛城中村改造实证分析与评价 | 第72-90页 |
·改造实例 1——青岛市李沧区上王埠、东王埠、桃园社区村庄改造 | 第72-82页 |
·基地背景介绍 | 第72-75页 |
·改造理念及设计特色 | 第75-81页 |
·城中村改造前后空间形态评估 | 第81-82页 |
·改造实例 2——青岛市苏家庄子刘家下河城中村改造 | 第82-89页 |
·基地背景介绍 | 第82-84页 |
·改造理念及设计特色 | 第84-88页 |
·城中村改造前后空间形态评估 | 第88-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探索基于城市空间形态角度的青岛城中村改造的设计手法 | 第90-102页 |
·城中村改造的瓶颈 | 第90页 |
·城中村改造的原则 | 第90-97页 |
·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 第90-96页 |
·公众参与的原则 | 第96-97页 |
·协调共生的原则 | 第97页 |
·优化空间的原则 | 第97页 |
·城中村空间优化的建议 | 第97-101页 |
·关注城中村中旧建筑的再利用 | 第98-99页 |
·关注城中村街巷空间的营建 | 第99页 |
·关注城中村空间形态的地域特征 | 第99-100页 |
·关注城中村结构功能的重组 | 第100页 |
·关注城中村公共空间的营造 | 第100-101页 |
·关注城中村与城市的联系 | 第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结语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附问卷调查表(一) | 第109-110页 |
附问卷调查表(二)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