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1. 绪论 | 第15-2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 研究综述 | 第23-32页 |
·政府环境审计相关研究综述 | 第23-30页 |
·环境审计研究综述 | 第23-27页 |
·政府环境审计研究综述 | 第27-29页 |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综述 | 第29-30页 |
·对政府环境审计现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 第30-32页 |
3. 理论分析 | 第32-46页 |
·重要概念解析 | 第32-35页 |
·环境的基本概念 | 第32-33页 |
·环境审计的基本概念 | 第33-34页 |
·政府环境审计的基本概念 | 第34页 |
·环境绩效的基本概念 | 第34-35页 |
·环境绩效改善的基本概念 | 第35页 |
·理论基础 | 第35-40页 |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36-37页 |
·外部经济理论 | 第37-3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9-40页 |
·政府环境审计对环境绩效改善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40-43页 |
·政府环境审计是公共受托责任下促进环境绩效改善的重要途径 | 第40-41页 |
·政府环境审计是解决环境问题外部不经济的重要手段 | 第41-42页 |
·政府环境审计对环境绩效的改善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第42-43页 |
·区域性环境绩效改善的衡量标准 | 第43-46页 |
·被动性环境绩效标准 | 第44页 |
·主动性环境绩效标准 | 第44-46页 |
4. 研究设计 | 第46-54页 |
·“三河三湖”相关背景介绍 | 第46-47页 |
·“三河三湖”概况 | 第46页 |
·选择“三河三湖”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第46-47页 |
·“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审计的基本情况 | 第47-48页 |
·研究假设 | 第48-49页 |
·变量设定 | 第49-51页 |
·被解释变量 | 第49-50页 |
·解释变量 | 第50页 |
·控制变量 | 第50-51页 |
·样本来源及选取 | 第51-53页 |
·回归模型 | 第53-54页 |
5. 实证结果 | 第54-61页 |
·多元回归分析 | 第54-56页 |
·加入配对样本的进一步分析 | 第56-59页 |
·描述性统计 | 第56-58页 |
·多元回归分析 | 第58-59页 |
·稳健性检验 | 第59-60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61-67页 |
·研究结论 | 第61-63页 |
·关于被动性环境绩效的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关于主动性环境绩效的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政策建议 | 第63-66页 |
·基于被动性环境绩效的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基于主动性环境绩效的研究结论 | 第64-66页 |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设想 | 第66-67页 |
·研究不足 | 第66页 |
·后续研究设想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 | 第73-78页 |
后记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