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前言 | 第9-12页 |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述评 | 第10页 |
| 三、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条件 | 第12-22页 |
|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条件 | 第12-18页 |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是形成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渊源 | 第12-13页 |
| ·马克思阐述的未来社会愿景是形成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启示 | 第13-14页 |
| ·西方社会治理学说的和谐诉求是形成和谐社会思想的有益借鉴 | 第14-16页 |
|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和谐理念是形成和谐社会思想的现实依据 | 第16-18页 |
|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18-22页 |
| ·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是形成和谐社会思想的世情背景 | 第18-19页 |
|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是形成和谐社会思想的国情背景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22-25页 |
|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 | 第22-23页 |
|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的初步提出 | 第22页 |
|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的正式提出 | 第22-23页 |
|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23-25页 |
|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 | 第23页 |
|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的发展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体系 | 第25-36页 |
| ·价值追求:构建什么样的和谐社会 | 第25-26页 |
|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 第25页 |
| ·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 第25页 |
| ·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 第25-26页 |
| ·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 第26页 |
| ·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 第26页 |
|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 第26页 |
| ·路径选择:怎么样构建和谐社会 | 第26-28页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 第26-27页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 第27页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 第27-28页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举措 | 第28页 |
|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 | 第28-36页 |
| ·立论基石:本质属性回答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使命 | 第28-30页 |
| ·科学内涵:多维度特征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框架 | 第30-33页 |
| ·实现路径:目标任务举措细化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 第33-34页 |
| ·保障条件:体制机制推动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落地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意义 | 第36-44页 |
|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36-37页 |
| ·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 第36页 |
| ·进一步深化了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 第36-37页 |
| ·进一步深化了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 | 第37页 |
|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37-44页 |
|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建设 | 第37-39页 |
|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促进了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 第39-40页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 第40-42页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梦的关系 | 第42-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个人简介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