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背景下技术类实训建筑的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国内相关理论与研究实践 | 第14-17页 |
·国外相关理论与研究实践 | 第17-19页 |
·小结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训建筑的定义、分类与构成 | 第23-31页 |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建筑定义 | 第23-24页 |
·实训的定义 | 第23页 |
·实训建筑的定义 | 第23-24页 |
·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建筑的分类 | 第24-28页 |
·按专业分类 | 第24-25页 |
·按规模分类 | 第25-26页 |
·按建筑形式分类 | 第26-27页 |
·校实训建筑的类型 | 第27-28页 |
·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建筑的构成 | 第28-31页 |
·生产空间 | 第28-29页 |
·教学空间 | 第29页 |
·服务空间 | 第29-31页 |
第3章 高职实训建筑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 第31-37页 |
·实训建筑的设计目标 | 第31页 |
·实训建筑的总体目标 | 第31页 |
·实训建筑的具体目标 | 第31页 |
·实训建筑的设计原则 | 第31-34页 |
·实训建筑的互动原则 | 第31-32页 |
·实训过程的仿真原则 | 第32-33页 |
·实训建筑的可变原则 | 第33-34页 |
·实训建筑的空间组合 | 第34-37页 |
·横向组合 | 第34-35页 |
·纵向组合 | 第35页 |
·复合式组合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高职技术类实训建筑的整体设计 | 第37-43页 |
·高职技术实训建筑的整体要求 | 第37-39页 |
·实训建筑能够实现基本的教学计划 | 第37页 |
·实训建筑能够发展出一定的生产能力 | 第37-38页 |
·能够对实训功能进行改进与更新 | 第38-39页 |
·实训建筑的规模 | 第39-41页 |
·根据学生数量限制实训建筑的规模 | 第39页 |
·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实训建筑的规模 | 第39-40页 |
·根据高等教育政策确定实训建筑的规模 | 第40-41页 |
·实训建筑的结构造型原则 | 第41-43页 |
·根据实训功能确定结构类型 | 第41页 |
·建筑结构与造型的统一 | 第41-42页 |
·根据绿色节约的概念选定结构类型 | 第42-43页 |
第5章 生产空间的设计 | 第43-62页 |
·生产空间的设置目标 | 第43页 |
·生产空间的类型与构成 | 第43-46页 |
·生产空间的类型 | 第43-45页 |
·生产空间的构成 | 第45-46页 |
·生产空间的设计要求 | 第46-47页 |
·空间布局需要满足基本的生产流线 | 第46-47页 |
·空间需要满足现场教学 | 第47页 |
·生产空间设计的基本措施 | 第47-60页 |
·规模大小 | 第47-49页 |
·功能与流线 | 第49-52页 |
·结构与模块 | 第52-56页 |
·造型与材料 | 第56-58页 |
·细部设计 | 第58-60页 |
·其他设计内容 | 第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第6章 教学空间的设计 | 第62-71页 |
·教学空间的设置目标 | 第62页 |
·教学空间的类型与构成 | 第62-63页 |
·教学空间的类型 | 第62-63页 |
·教学空间的构成 | 第63页 |
·教学空间的设计要求 | 第63-64页 |
·满足教学要求 | 第63页 |
·节约灵活地利用空间 | 第63页 |
·生产与教学的结合 | 第63页 |
·避免生产污染 | 第63-64页 |
·教学空间的设计措施 | 第64-70页 |
·规模大小 | 第64页 |
·功能与流线 | 第64-66页 |
·结构与模块 | 第66-68页 |
·造型与材料 | 第68-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7章 服务空间的设计 | 第71-82页 |
·服务空间的目标 | 第71页 |
·服务空间的类型与构成 | 第71-72页 |
·服务空间的主要类型 | 第71页 |
·服务空间的构成 | 第71-72页 |
·服务空间的设计要求 | 第72-73页 |
·联通生产空间和教学空间 | 第72-73页 |
·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 | 第73页 |
·与校外环境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 第73页 |
·服务空间设计的具体措施 | 第73-81页 |
·规模大小 | 第73-74页 |
·功能与流线 | 第74-77页 |
·结构与模块 | 第77-78页 |
·造型与材料 | 第78-79页 |
·细部设计 | 第79-80页 |
·其他设计内容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2-84页 |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82页 |
·分析了实训建筑的类型与构成 | 第82页 |
·提出了实训建筑的设计目标 | 第82页 |
·总结了实训建筑设计的要求与措施 | 第82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82-83页 |
·论文研究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