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7页 |
·选题背景及理由 | 第9-11页 |
·中国农业的现状 | 第9页 |
·农业科技推广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9-10页 |
·农业高等院校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力量 | 第10页 |
·产学研紧密结合是当代高等教育办学的发展方向 | 第10-11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内研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农业推广政策与多元化农业推广理论 | 第17-23页 |
·我国农业推广政策的历史变迁 | 第17-19页 |
·建国初期 | 第17页 |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 第17-19页 |
·我国农业推广政策对农业推广工作的导向性 | 第19-21页 |
·农村社会 | 第19页 |
·农业发展 | 第19页 |
·农业推广 | 第19-21页 |
·我国农业立地条件的复杂性决定农业推广模式的多元性 | 第21页 |
·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平衡适应多元农业推广模式 | 第21页 |
·多元化农业推广模式的内涵 | 第21页 |
·多元化农业推广模式的指导思想 | 第21-22页 |
·多元化农业推广模式的原理及构架 | 第22-23页 |
·原理 | 第22页 |
·构架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高等农业院校多元化农业推广模式形式与发展 | 第23-32页 |
·农业推广模式的发展沿革 | 第23-24页 |
·简单技术传输阶段 | 第23页 |
·双向沟通阶段 | 第23页 |
·从创新扩散到“用户导向”阶段 | 第23-24页 |
·混合体阶段 | 第24页 |
·多元化农业推广模式 | 第24-25页 |
·现阶段主要农业推广模式 | 第24页 |
·依托于农业高校的多元化农业推广模式 | 第24-25页 |
·杨凌示范区依托农业高校的多元化农业推广模式 | 第25-27页 |
·多元化农业推广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 第27-32页 |
·技术成果展示交流——鉴宝农高会 | 第27页 |
·农业科技传播——“96688”电话语音服务平台 | 第27-28页 |
·文化搭台,科技引领,专家唱戏 | 第28-29页 |
·杨凌“农事110” | 第29-30页 |
·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示范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农业院校多元化农业推广模式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 第32-37页 |
·农业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下农村基层,抓示范、搞典型,以点带面,引领产业发展 | 第32页 |
·高等农业院校具有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 | 第32-34页 |
·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 | 第32-33页 |
·培养人才和教育培训优势所在 | 第33-34页 |
·农业科技推广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 第34-36页 |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导航作用 | 第34页 |
·改变群众传统观念,提高科学认识 | 第34-35页 |
·劳作方式和机具更新加快 | 第35页 |
·促进“四个结合” | 第35-36页 |
·科技推广对科研、教学工作的信息反馈作用,深化了教学内容 | 第36页 |
·农业高等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成果 | 第36-3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问题 | 第38页 |
·建议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作者简介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