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并行处理路由的多粒度光交换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光交换技术发展 | 第11-14页 |
·光线路交换技术 | 第11页 |
·光突发交换技术 | 第11-12页 |
·光分组交换技术 | 第12页 |
·光标签交换技术 | 第12-13页 |
·多粒度光交换技术 | 第13-14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2章 多粒度光交换网络 | 第16-34页 |
·多粒度光交换节点的结构 | 第16-21页 |
·三层 MG-OXC 结构 | 第16-18页 |
·单层 MG-OXC 结构 | 第18-19页 |
·两种结构的比较 | 第19-20页 |
·基于 OCDM 转换的多粒度交换结构 | 第20-21页 |
·波长路由光网络的路由与波长分配问题 | 第21-29页 |
·静态 RWA 问题 | 第23-26页 |
·动态 RWA 问题 | 第26-29页 |
·多粒度光网络中的路由技术 | 第29-33页 |
·波带交换的分类 | 第30页 |
·波带交换技术 | 第30-31页 |
·路由方案 | 第31页 |
·路由资源分配 | 第31-32页 |
·多粒度光交换网络的路由资源分配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基于并行处理路由的多粒度光交换技术 | 第34-56页 |
·并行光码标签交换路径 | 第34-36页 |
·并行处理路由原理 | 第36-40页 |
·边缘节点结构 | 第37-38页 |
·转发等价类的设计 | 第38页 |
·编码原理 | 第38-39页 |
·核心节点的 OCDM 转换 | 第39-40页 |
·系统地址码 | 第40-50页 |
·素数码 | 第40-41页 |
·光正交码 | 第41-42页 |
·光正交码误码率分析 | 第42-43页 |
·单重合码 | 第43-47页 |
·单重合码误码率分析 | 第47-48页 |
·不同地址码的比较 | 第48-50页 |
·光编解码器 | 第50-53页 |
·光纤延时线编解码器 | 第50-51页 |
·衍射光栅和相位掩模板编解码器 | 第51页 |
·阵列波导光栅(AWG)编解码器 | 第51-52页 |
·光纤布拉格光栅(FBGs)编解码器 | 第52-53页 |
·多粒度光交换网络的路由资源分配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系统性能分析 | 第56-64页 |
·码字的选择 | 第56页 |
·PP-OC-LSPS 性能分析 | 第56-63页 |
·丢包率分析 | 第56-58页 |
·阻塞率分析 | 第58-59页 |
·吞吐量分析 | 第59-60页 |
·网络性能分析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