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论 | 第9-22页 |
第一章 :从中国内地会(CIM)到海外基督使团(OMF) | 第22-42页 |
第一节:CIM的第一程全球地域化 | 第23-26页 |
第二节:CIM出中国:最初之留守与最终之撤离 | 第26-35页 |
第四节:CIM入亚洲:“寿终就寝”与“华丽转身”之间的抉择 | 第35-39页 |
小结 | 第39-42页 |
第二章 :CIM-OMF亚洲时期地理层面的全球地域化:华人聚居区传教地 | 第42-68页 |
引言 | 第42-48页 |
第一节:“内地之门”:香港地区 | 第48-50页 |
第二节:“自由中国”:台湾地区 | 第50-56页 |
第三节:“对华传教”发祥地:马来西亚 | 第56-64页 |
第四节:“迷你中国”:新加坡 | 第64-68页 |
第三章 :CIM-OMF亚洲时期地理层面的全球地域化:非华人聚居区传教地 | 第68-93页 |
第一节:“最不像中国的东道国”:泰国 | 第68-72页 |
第二节:“亚洲唯一的天主教国家”:菲律宾 | 第72-76页 |
第三节:“中国的宿敌”:日本 | 第76-81页 |
第四节:“有神论专政的国家”:印尼 | 第81-87页 |
第五节:前社会主义国家:柬埔寨 | 第87-89页 |
第六节:后进基督教国家:韩国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3页 |
第四章 :CIM-OMF亚洲时期策略层面的全球地域化:传教手段 | 第93-126页 |
第一节:文字事工:“强夺灵魂的笔战” | 第95-104页 |
第二节:现代媒体:“空中跨境布道” | 第104-109页 |
第三节:医疗宣教:“福音的婢女” | 第109-114页 |
第四节:神学教育:“退居二线的首选” | 第114-126页 |
第五章 :CIM-OMF亚洲时期策略层面的全球地域化:传教对象 | 第126-162页 |
第一节:学生事工:“兵家必争之地” | 第126-134页 |
第二节:城乡差异:“农村包围城市” | 第134-143页 |
第三节:全球华人:“挑旺对华传教的余烬” | 第143-154页 |
第四节:国际移民:“家门口的陌生人” | 第154-162页 |
第六章 :CIM-OMF亚洲时期策略层面的全球地域化:传教士团队 | 第162-201页 |
第一节:亚裔成员:从传教对象到传教同工的种族话语 | 第162-174页 |
第二节:女性成员:从同工到领袖的性别政治 | 第174-184页 |
第三节:短宣成员:持久战术与人海战术之间的抉择 | 第184-191页 |
第四节:专业人士:创启地区的传教模式 | 第191-201页 |
第七章 :CIM-OMF亚洲时期策略层面的全球地域化:传教理念 | 第201-241页 |
第一节:财政原则:信心差会的经济学 | 第201-215页 |
第二节:三自理念:国际传教机构的市场学 | 第215-223页 |
第三节:跨宗派主义:信心差会的公关学 | 第223-231页 |
第四节:两元模式:国际传教机构的组织学 | 第231-241页 |
第八章 :CIM-OMF影响力之全球地域化 | 第241-280页 |
第一节:三种视觉化影响力分析图 | 第242-255页 |
第二节:CIM-OMF文宣出版之影响力 | 第255-258页 |
第三节:“CIM-OMF定律”:由影响力引起的影响力衰退 | 第258-267页 |
第四节:CIM-OMF对全球华人教会的影响 | 第267-269页 |
第五节:中国对CIM-OMF的影响 | 第269-274页 |
第六节:CIM-OMF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第274-277页 |
小结 | 第277-280页 |
结论:CIM-OMF的两重性全球地域化 | 第280-284页 |
附录 | 第284-328页 |
附录一:OMF组织结构图 | 第284-285页 |
附录二:CIM-OMF历年成员人数图表 | 第285-287页 |
附录三:CIM-OMF历届领袖层名录 | 第287-292页 |
附录四:CIM-OMF部分作者著作书目 | 第292-301页 |
附录五:CIM历年伙伴差会名录 | 第301-302页 |
附录六:CIM-OMF老中国通“出中国”后的履历 | 第302-327页 |
附录七:OMF各差派本部组织的短宣队人数(1995-2010) | 第327-328页 |
参考文献 | 第328-349页 |
后记 | 第349-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