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中英文縮略词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1 侵染桃树的4种主要病毒 | 第11-12页 |
| ·苹果褪绿叶斑病毒 | 第11页 |
| ·樱桃绿环斑驳病毒 | 第11-12页 |
|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 | 第12页 |
| ·杏假褪绿叶斑病毒 | 第12页 |
| 2 桃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 | 第12-16页 |
| ·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2页 |
| ·血清学检测方法 | 第12-13页 |
| ·电子显微镜检测法 | 第13页 |
|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 第13-16页 |
|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 第13页 |
| ·双链RNA电泳技术 | 第13-14页 |
|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 第14-16页 |
|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 第14-15页 |
| ·免疫捕获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 第15-16页 |
|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 第16页 |
| ·基因芯片技术 | 第16页 |
| 3 多重RT-PCR技术检测法 | 第16-17页 |
| ·多重RT-PCR技术原理 | 第16页 |
| ·多重RT-PCR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 ·多重RT-PCR技术的最新进展 | 第17页 |
|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我国桃树病毒性病害田间调查及多重RT-PCR检测桃树病毒 | 第18-33页 |
| 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18-19页 |
|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 ·实验试剂 | 第18页 |
| ·主要仪器 | 第18页 |
| ·溶液配置 | 第18-19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9-24页 |
| ·田间病害调查和毒源采集 | 第19页 |
| ·采集样品的ELISA病毒鉴定 | 第19-20页 |
| ·病毒总RNA提取 | 第20页 |
| ·引物设计 | 第20页 |
| ·两步法单重RT-PCR反应体系 | 第20-21页 |
| ·多重RT-PCR反应体系 | 第21-22页 |
| ·目的片段的克隆 | 第22-24页 |
| ·PCR产物的纯化 | 第22-23页 |
| ·连接 | 第23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_2法) | 第23页 |
| ·转化和筛选 | 第23-24页 |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24页 |
| ·目的片段的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 | 第24页 |
| ·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实际应用 | 第2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 ·我国桃主产区桃病毒侵染发生率调查 | 第24-27页 |
| ·多重RT-PCR引物特异性检测与目的序列分析 | 第27-29页 |
| ·多重PCR检测体系的优化 | 第29-30页 |
| ·引物浓度对PCR扩增效果的影响 | 第29页 |
| ·多重PCR反应循环条件的优化 | 第29-30页 |
| ·单一RT-PCR检测灵敏度测定 | 第30-31页 |
| ·多重RT-PCR检测灵敏度测定 | 第31页 |
| ·多重RT-PCR对桃病毒检测性能测定 | 第31-32页 |
| 4 讨论 | 第32-33页 |
| ·两步法RT-PCR技术要点 | 第32页 |
| ·一步法RT-PCR与两步法RT-PCR方法比较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RT-qPCR方法检测ACLSV和CGRMV | 第33-48页 |
| 1 材料与设备 | 第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33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3-39页 |
| ·引物设计 | 第33-34页 |
| ·不同桃组织总RNA提取 | 第34页 |
| ·目的片段的克隆 | 第34-36页 |
| ·ACLSV、CGRMV的部分cp基因的克隆 | 第34-35页 |
| ·PCR产物的纯化 | 第35页 |
| ·连接 | 第35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5页 |
| ·转化和筛选 | 第35页 |
| ·质粒DNA小量提取 | 第35-36页 |
| ·重组质粒的线性化 | 第36页 |
| ·制备RNA阳性模板 | 第36-37页 |
| ·体外转录 | 第36-37页 |
| ·体外转录产物纯化 | 第37页 |
| ·阳性RNA拷贝数计算及稀释 | 第37页 |
| ·SYBR Green-I RT-qPCR反应体系 | 第37-39页 |
| ·引物浓度优化 | 第37-38页 |
| ·单重SYBR Green-I RT-qPCR反应体系 | 第38页 |
| ·双重SYBR Green-I RT-qPCR反应体系 | 第38页 |
|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38-39页 |
| ·感病桃样品不同组织内RNA的绝对定量 | 第3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7页 |
| ·SYBR Green-I RT-qPCR引物浓度的优化 | 第39-40页 |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40-43页 |
| ·ACLSV和CGRMV RT-qPCR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40-41页 |
| ·内参基因RPII和UBQ10 RT-qPCR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41-43页 |
| ·SYBR Green-I RT-qPCR定量方法的应用 | 第43-45页 |
| ·RT-PCR、单重SYBR Green-I RT-qPCR和双重SYBR Green-IRT-qPCR检测不同桃品种中ACLSV和CGRMV | 第43-44页 |
| ·感病桃样品不同组织内RNA的绝对定量 | 第44-45页 |
|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溶解曲线 | 第45-47页 |
| 4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48-50页 |
| 1 我国桃树上病毒发生率调查 | 第48页 |
| 2 多重RT-PCR检测桃树上四种主要病毒 | 第48页 |
| 3 双重SYBR Green-I RT-qPCR检测ACLSV和CGRMV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