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5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 | 第11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 | 第11-12页 |
·大气沉降 | 第11-12页 |
·工业三废 | 第12页 |
·污水灌溉 | 第12页 |
·农药和化肥的施加 | 第12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第12-13页 |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 第13-14页 |
·物理修复方法 | 第13页 |
·化学修复方法 | 第13-14页 |
·生物修复方法 | 第14页 |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 | 第14-17页 |
·植物修复技术分类 | 第14-15页 |
·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和解毒机制 | 第15-16页 |
·影响植物修复效率的因素 | 第16-17页 |
·植物提取的强化技术 | 第17-22页 |
·施肥 | 第17页 |
·表面活性剂 | 第17-18页 |
·基因改良 | 第18页 |
·化学螯合剂 | 第18-20页 |
·植物生长调节剂 | 第20-22页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 第22-25页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EDTA与DA-6强化黑麦草修复Pb污染土壤及其解毒机制 | 第25-53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供试土壤 | 第25页 |
·供试植物 | 第25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5-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2页 |
·植物培养和处理设置 | 第27页 |
·溶液配置 | 第27页 |
·分析方法 | 第27-32页 |
·指标计算公式 | 第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51页 |
·不同处理对黑麦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不同处理对黑麦草生物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不同处理对黑麦草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6-41页 |
·不同处理对黑麦草根部和地上部分Pb含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不同处理对黑麦草地上部分Pb富集与转运系数的影响 | 第43页 |
·不同处理对黑麦草Pb提取效率的影响 | 第43-45页 |
·不同处理对Pb在黑麦草地上部分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的影响 | 第45-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EDTA与GA_3强化黑麦草修复Pb污染土壤及其解毒机制 | 第53-72页 |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供试土壤 | 第53页 |
·供试植物 | 第53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3-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植物培养和处理设置 | 第54页 |
·溶液配置 | 第54页 |
·分析方法 | 第54页 |
·指标计算公式 | 第54页 |
·数据处理 | 第54-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70页 |
·不同处理对黑麦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不同处理对黑麦草生物量的影响 | 第56-58页 |
·不同处理对黑麦草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58-61页 |
·不同处理对黑麦草根部和地上部分Pb含量的影响 | 第61-63页 |
·不同处理对黑麦草Pb富集与转运系数的影响 | 第63-64页 |
·不同处理对黑麦草Pb提取效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不同处理对Pb在黑麦草地上部分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的影响 | 第65-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72-74页 |
·研究总结 | 第72页 |
·创新点 | 第72-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7页 |
科研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