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2页 |
| ·植物 KUP/HAK/KT 家族的发现 | 第14-15页 |
| ·植物 KUP/HAK/KT 家族的分类 | 第15-16页 |
| ·依据与 K+的亲和性分类 | 第15页 |
| ·依据分子系统发育学分类 | 第15-16页 |
| ·植物 KUP/HAK/KT 家族的组织定位与功能 | 第16-19页 |
| ·Cluster I 的组织定位与功能 | 第17-18页 |
| ·Cluster II 的组织定位与功能 | 第18页 |
| ·Cluster III、Cluster IV 的组织定位与功能 | 第18-19页 |
| ·植物 KUP/HAK/KT 家族的表达调控 | 第19-20页 |
| ·生长发育调控 | 第19页 |
| ·非生物逆境调控 | 第19-20页 |
| ·展望 | 第20-21页 |
| ·基因功能的研究 | 第20页 |
| ·调控机制的研究 | 第20-2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林烟草和绒毛状烟草 KUP/HAK/KT 家族分析 | 第22-2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2-23页 |
| ·数据来源 | 第22页 |
| ·蛋白序列分析 | 第22页 |
| ·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22页 |
| ·序列预测 | 第22-23页 |
| ·KUP/HAK/KT 家族成员的预测 | 第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 ·林烟草和绒毛状烟草 KUP/HAK/KT 家族成员的预测 | 第23-25页 |
| ·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25-26页 |
| ·讨论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NsHAK11 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7-37页 |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 ·试剂 | 第27-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 ·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28页 |
| ·植物组织总 RNA 提取 | 第28-29页 |
| ·NsHAK11 编码区的克隆 | 第29-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 ·林烟草 NsHAK11 基因的获得与序列分析 | 第32页 |
| ·NsHAK11 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2-34页 |
| ·NsHAK11 基因启动子分析 | 第34页 |
| ·讨论 | 第34-37页 |
| ·NsHAK11 的电子克隆 | 第34-35页 |
| ·NsHAK11 的亚细胞定位 | 第35-36页 |
| ·NsHAK11 的表达模式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NsHAK11 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37-42页 |
|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 ·试剂与培养基 | 第37-38页 |
| ·方法 | 第38-39页 |
| ·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 第38页 |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8页 |
| ·农杆菌转化 | 第38页 |
| ·农杆菌浸润法侵染本生烟 | 第38页 |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38-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 ·载体构建 | 第39页 |
| ·下表皮细胞的亚细胞定位观察 | 第39-40页 |
| ·讨论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NsHAK11 在林烟草中的表达分析 | 第42-47页 |
|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42页 |
| ·方法 | 第42-43页 |
| ·引物设计 | 第42-43页 |
| ·取样方法 | 第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 ·NsHAK11 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43-44页 |
| ·NsHAK11 在不同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第44-46页 |
| ·讨论 | 第46-47页 |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个人简介 | 第55页 |